五、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
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现实性和可能性是辩证统一的。在认识运动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现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人们从一次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有限的,要想认识一个复杂事物,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时,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发展过程之中,这就决定了人们的实践和认识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和总规律。
认识的辩证法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典型真题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明()。
A.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B. 理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感性认识
C. 检验真理的实践是一个过程D. 认识事物是一个过程
【答案】 D
【解析】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原意是指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时间可以检验一切。在哲学上是指认识事物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故本题应选D。
六、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归纳和演绎
(1)归纳和演绎的含义
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在于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可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演绎,是以一般概念、原则为前提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即依据某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推理方法。
(2)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归纳和演绎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前者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后者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
首先,归纳与演绎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一方面,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为演绎提供前提。演绎要从一般推导出个别,作为演绎出发点的一般原则,往往是先由归纳得出来的。另一方面,演绎为归纳提供指导。归纳要从个别概括出一般,作为对实际材料进行归纳的指导思想,往往又是某种演绎的结果。
其次,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归纳法只是对现存的有限的经验材料进行概括,因而不仅不能保证归纳结论的普适性,而且单纯的归纳并不能完全抛开事物次要的属性而抓住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这就必须靠演绎来深化和补充。演绎法从一般原则出发思考问题,但它无法保证自己的前提即由此出发的一般原则本身是否正确无误。归纳之后,需要通过演绎将归纳所得的一般结论推广到未知的事实上,并用这些事实来检验一般结论的正确与否;演绎之后,又要将演绎所得的结论与事实相比较,并通过新的归纳来检验、修正、充实原有的演绎前提。归纳和演绎只有在如此周而复始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才能弥补各自的缺陷,充分发挥其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的方法论作用。
2.分析和综合
(1)分析与综合的含义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要素、方面,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科学中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功能分析、系统分析等都属于这种方法。综合则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要素、方面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
(2)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分析和综合是对立的,二者思维的出发点和思维运动方向是不同的,一个是从对象的整体走向各个局部,一个则是从对象的局部走向整体。二者又是统一的,分析和综合的统一表现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
①分析与综合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一方面,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另一方面,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分析必须以一定的综合性原则为指导才能顺利进行。综合是分析的目的和结果,离开综合,分析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分析的结果也不会是恰当的。
②分析与综合互相渗透。客观事物极端复杂,决定了分析与综合必须互相渗透,否则,就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不同面貌和规律。
③分析与综合互相转化。人们的认识不断地在分析的基础上转入综合,又在综合的指导下进行新的分析,不断转化、交替,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真题解析
(单项选择题)俗语说“一叶知秋”“一燕知春”。这说明()。
A. 现象和本质是同一的B. 人们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D. 分析和综合是认识事物唯一可靠的思维方法
【答案】 B
【解析】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题干中“一叶”“一燕”都是现象。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题干中“秋”“春”都是本质。现象与本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人们通过叶子变黄这种表面现象可以判断出秋天的到来,说明人们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同理,“一燕知春”也是如此。
3.抽象和具体
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是从感性具体出发,通过分析而达到抽象规定,再通过综合,而由抽象规定达到理性具体的过程,即“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感性具体就是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事物生动而具体的完整形象。感性具体是认识和思维的起点,但感性具体只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是对事物整体的模糊的认识,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从感性的具体达到抽象的规定。
抽象指的是认识主体通过分析,在思维中把客体的某个必然的本质属性、因素抽取出来,暂时舍弃其他的属性、因素,并分别用概念加以固定的方法。抽象更深刻地抓住了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但是不能把认识和思维停留在一个个抽象的概念上,因为事物的本质同样是具体的,是多方面、多层次属性及关系的统一体。如果把认识停留在抽象规定上,即使是科学的抽象,也会导致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因此,要达到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全面具体的认识,必须通过综合,进一步把事物各方面的抽象规定联系起来,把事物本质作为整体而完整具体地再现出来,即上升到理性具体。马克思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理性具体不仅达到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且综合统一了事物多方面的本质规定,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了对事物本质的全面而具体的认识。
综上所述,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抽象规定是对感性具体的否定,但它又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是向思维具体的接近。从感性具体到理性具体,决定性的环节是抽象。理性具体是对感性具体和抽象规定双重否定基础上的辩证统一,是否定的否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片面的、孤立的、初级的本质认识进到全面的、统一的、更高一级的本质认识,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体系。
七、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不仅在世界观上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在认识论上也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是由于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而产生的。
可知论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可知论。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科学的认识论。它不仅同不可知论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同唯心主义的可知论根本不同,也同旧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有本质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恩格斯说“对不可知论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3.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但它们有原则上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真题解析
(单项选择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直接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 意识有能动作用
B. 认识有能动作用
C.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
D. 物质决定意识
【答案】 C
【解析】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是列宁所说的,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是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八、认识的真理性
1.真理和谬误。
(1)谬误的含义。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矛盾的存在、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和种种条件的限制,可能使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不一致,因此,任何个人、阶级和集团都难以完全避免错误。
(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表现在: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真理的正确反映。谬误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二者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统一表现在:一是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二是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不断发展的,真理停止不前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由于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此,只要再回到它原来的适用范围,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
2.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实的道理。
真理是客观的,因为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并且可以通过客观的标准——社会实践来检验。由于真理的客观性,真理也被称为客观真理。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就必须在真理问题上批判主观真理论。多元真理论、实用主义真理观在真理问题上都是主观真理论。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①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发展过程中本性的不变性。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或正确的认识,它同谬误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真理的发展过程中,当新的真理代替了旧的真理时,不能因为真理的发展就把旧的真理看作是谬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这个本性不会因为真理的发展而改变,这就是真理的绝对性或不变性。二是指真理内容的完全正确性。对客观世界完全正确的认识是人类认识的最终奋斗目标,人类认识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人类认识的至上性和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也说明了人类能够趋近绝对真理。
②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可变性。真理的内容是具体的,是一定条件下特定的主体对特定的对象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发展意味着这些条件、主体和客体的改变,从而真理的具体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二是指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不完全正确性。在真理发展过程中,原有的真理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历史局限性才能显露出来,从而表明这些真理内容的正确性是不完全的、近似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③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和渗透,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来实现;无数个相对真理构成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人类的认识过程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④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观上的辩证法。用真理观上的辩证法看待马克思主义真理,科学的态度应当是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它,马克思主义真理又是相对的,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哲学发展史上,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从未得到过正确的解决。唯心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东西,因而认为真理的标准是主观的。旧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但由于它们不理解实践的科学含义和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因此不可能彻底地解决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正确地解决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就在于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认识没有直接现实性,自身不能证明自身。客观实际本身不能回答主观认识是否同自身相符合。
真题解析
(单项选择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句话说明()。
A. 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实践
B. 真理是主观的、抽象的、相对的
C. 主体对客观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 D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C项说法错误,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九、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中国共产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个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