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抢不到座位,就坐上窗台;窗台被占满了,站上几个小时也要听完!一个多月以来,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公共选修课《深度中国》走红校园成“爆款”。
校园冲击波——“良心好课”抢占我心,4月11日晚6时30分,华中科大西十二教学楼N101教室早已挤得满满当当,没有一个空座。
来自华中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闫帅、邹旭怡、刘兴花三位授课教师走上讲台,宣布开讲《深度中国》第五讲《乡关何处——“农民工”究竟该留城还是返乡》。这一课由教师闫帅主持,刘兴花和邹旭怡两位老师对辩。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齐刷刷抬头,听得聚精会神。
这是一个手机可随时转移注意力的时代。“如果以到课率和抬头率来论,《深度中国》课程的效果已经惊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训威慕名观摩,在微信公众号上写下《“深度中国”,热在华科》。
当晚9时30分下课了,一些学生还舍不得离开。他们走上讲台,围着老师继续探讨。目睹热烈场景,陈训威说:“启发同学们思考、激发大家进行系统化学习的欲望,课程就是成功的。”
这是一门公共选修课,学生不满意,可以“用脚投票”,随时离开,大不了重新选一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跟踪该课堂一个多月以来,200人的教室,场场爆满。
题目预测
抢不到座位,就坐上窗台;窗台被占满了,站上几个小时也要听完!一个多月以来,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公共选修课《深度中国》走红校园成“爆款”。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华中科技大学课堂的走红,是大学课堂的一个风向标,是我们高等教育关于如何进一步推进双一流大学的一个积极尝试,值得借鉴学习。
公共课堂的意外走红,堂堂课堂爆满,这种老师辩论的创新课堂方式非常有利于引发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激发关于如何促进我国社会良性治理献言献策的激情,内容上的精心设计,也有利于拓宽和延申学生思考问题的维度和广度,打开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维方式,也有利于充分营造学术探究的氛围,回归大学教育的本质,响应我国双一流大学打造的号召,响应习总书记关于“打基础、抓根本、育良才”的要求。
当然,换一个角度,从这种走红现象的背后,我们同样可以发现:目前我们关于这种优质课堂的打造,优秀师资的引进,良好氛围的营造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华中科技大学的这个课堂才显得这么可贵。现今,我们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万年不变”,缺乏与时俱进和创新,很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缺少互动,缺少激情,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之上遍地都是低头族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期末考试试卷上出任课老师是哪位的这种奇葩题目。问题还是出在我们教育方式的转变上缺乏动力,学生思维引导和学术氛围的打造上,高校缺乏重视和思考。
因此,要想早一日见到我们的高校能培育出更多的人才,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发力。在优秀师资的引进上,我们高校要舍得投入,重视能力,不仅仅单一的看重学历,同时要关注师资的阅历,学术成果,授课思维,结果导向;在课程设计上,要创新思维方式,要让课堂更有味道,结合学生的需求,结合实际效用,强化课堂的互动,老师思维的启发。
相关推荐:
2019国考面试备考:面试三要素
2019国考面试备考:必备的31条党政理论知识
2019国考面试热点:“控温标准”沦为一纸空文
2019国考面试热点:高楼坠物伤人频发,如何防范
2019国考面试热点:川航机长教科书式的迫降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