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吃西红柿炒蛋能抗癌”“吸烟能增强记忆力”……健康问题多发的盛夏时节,披着“关怀”外衣的谣言又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造谣者混淆视听无疑可恶,驱动造谣行为的利益机制助纣为虐更值得警惕。
“关怀式谣言”涉及衣、食、住、行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领域,打着“善意提醒”的幌子引人点击,欺骗性更强;基于熟人传播,危害很大。读者一旦轻信,轻则形成错误观念,重则可能在用药、急救等方面酿成恶果。。
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关怀式”提醒类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据了解,仅去年以来,微信辟谣工具就已对超过100万条谣言进行辟谣。具体表现如下: 1、阿司匹林救命:有读者看到朋友圈文章说,阿司匹林在心脏病发作时是“救命药”,而不知道部分类型的心脏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反而会“夺命”,最终酿成恶果。 2、棉花肉松:2017年5月下旬,多段浸泡肉松面包上的肉松视频在网上流传,拍摄者声称这些肉松其实是棉花做的,并用白色絮状物可用打火机点燃作为证明。国家食药监局的官方微信平台“中国食事药闻”对“肉松饼包棉花”这类视频进行了辟谣:肉松和棉花二者成分不同,口感也存在很大差异,用棉花冒充肉松几乎不可能。这个谣言视频的传播,导致部分网民对食品安全产生质疑和担忧,甚至相关产品被退货、下架,给一些企业造成较大损失。
【模拟题】
近年来,“吃西红柿炒蛋能抗癌”“吸烟能增强记忆力”等“关怀式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打着“善意提醒”的幌子引人点击,导致部分网民形成了一些错误饮食及治病观念,甚至会对食品安全产生质疑和担忧,引发公众不安。对于“关怀式谣言”,你怎么看?
【答案要点】
1.表明主要态度。
关怀式谣言,是指那些表面上打着“善意提醒”的幌子关心别人的健康,实际却在传递错误信息,导致大众对一些食物或药物的功效产生误解,甚至对食品或药品的安全产生质疑和担忧的一种违法行为,对于关怀式谣言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2.阐述“关怀式谣言”的危害。
(1)误导群众,损害身体健康,浪费金钱。公众对于这类谣言难辨真伪,而这类信息经常打着科学、养生、保健等旗号,欺骗关注此类问题的大众,让公众走入误区,产生不良后果;
(2)造成社会恐慌。各类“关怀式”谣言,诸如“棉花肉松”以及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提醒类谣言等,让公众产生生活困惑,甚至对食品安全出现质疑,更严重会对政府管理产生不信任;
(3)直接或间接导致一些食品行业与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体形象和信誉。
3.阐述“关怀式谣言”产生的原因。
(1)造谣者出于利益驱动,针对大众关心的话题制造谣言,以此来吸引眼球,提高点击量,获取广告收益;
(2)公众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但科学素养不高,因此极容易轻信网上信息,成为造谣者的传播帮凶;
(3)目前市场上的确存在一些不合格或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这使得造谣者能够利用公众本来就对某些食品药品的存疑心理制造谣言;
(4)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此类谣言的管控治理和打击力度较弱,让此类谣言能够肆无忌惮,大行其道。
4.阐述具体对策。
(1)网络平台应加强主体责任,对于平台发布的信息加强监管,从源头进行把关,对谣言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2)政府部门加大对不实信息和谣言的审查、打击力度,对故意传播谣言者实施治安处罚,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提高散布网络谣言行为的违法成本;同时应强化监督,完善广告发布机制,斩断利用造谣牟利的不法利益链条。
(3)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权威的科普“公众号”“朋友圈”等平台,就公众所关心的医药、健康、饮食等问题进行解释说明,使公众能够及时获得真实、可信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与辨识能力,同时让公众自身能严格自律,不造谣、不传谣。
(4)全社会同心协力维护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加强医疗、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保障,从而打消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疑虑与焦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