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价局就水价问题预备召开听证会,征求群众意见,但到报名截止日仍然无人报名,群众大多表示不愿参与这种走过场的活动,对此你怎么看?(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参考解析】
近年来各种听证会的消息充斥着我们的耳朵和视神经,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热词,比如水价听证会、天然气价格听证会、电价调整听证会等等。物价部门意在通过组织这样的听证会来了解和民意、体察民情、问需问计于民、体现民主集中制的优越性,这本是相当值得推广的政策,但是最后听证的结果却差强人意,“越听越长”、“只听涨价”、“被代表”等相当消极词汇成了群众对听证的印象。因此有些群众认为听证会就是在走个过场,涨价的结果已经是定下来的了。这样的事件我想其实各位考官也会或多或少有所耳闻。
如果这样的消极心态、消极印象不能够从老百姓心中消除的话,那么这样的利民政策就难以从老百姓那里获得最真实、最有效的第一手资料,就难以为我们物价部门以及相关的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听证会就很难起到预期的作用。在调整关系到老百姓民生发展的物价以及发展战略问题时,就非常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从而造成重大的损失。同时这种消极印象也会使群众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理念和服务能力产生不信任,常此下去,甚至会造成老百姓对我们党和政府公信力的质疑,这样的结果将是可怕的。
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老百姓认为这样的听证会就是在走过场的消极心理、消极印象呢?我认为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因为我们某些职能部门在向老百姓宣传和传达政策的过程中做的不够到位,没有将信息更加广泛的传播出去,没有说明政策的积极可行性,没有让老百姓明白和理解我们召开听证的目的和意义,没能明白听证的一系列严格的操作程序,使得很多老百姓不了解听证会,无法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其次,由于之前个别单位在举办相关听证会的过程中,本身没有领会上级举办听证会的真正意义,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图省事、避免麻烦、简化程序、甚至是违规操作等侥幸心里,影响了听证的效果。比如选取代表的范围过于狭隘,甚至听证会中很多都不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群体,而是某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具代表性,甚至是有“托”的嫌疑,从而造成了老百姓认为是走过场、内定等消极状态。而这种消极的状态在群众中的传播速度和力量是惊人的,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逆向思维,只要有一点问题,经过发挥和想象后,可能就会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
第三,听证会的法律规范不够健全、细节不够到位,也是导致听证会乱象丛生、规范流程混乱的原因所在。
第四,听证制度在执行中也存在监管缺位和错位的问题,信息的不透明和不对称使得老百姓难以了解听证的信息真实性与可靠性,从而使得老百姓觉得这样的事情与自身的关系不大,最后落得听证制度的自上而下落实不到位,好事没办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