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1】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177名学生联名向上海高院递交求情书为投毒凶手求情,有人说这是正义之举,有人不予认可,对此你怎么看?
【题目类别】综合分析之现象
【参考解析】由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合签名的求情书,其目的是建议给凶手一条生路,让他洗心革面,并在将来照顾受害人黄洋的父母,希望国家、社会、法院综合考量,慎重量刑,能给其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理性看待。
这样的想法显示出了学生们的纯真和质朴。的确,在当下法律环境中,杀人者是应该偿命,这是一种“报复公正”。然而对损害生命的“报复公正”不一定通过生命来赔偿,也可以“生命的等价物”来偿还。换句话说,事情已经发生了,凶手被判死刑也无法让死者复生,但凶手活着可以赡养死者父母。
而杀人者偿命之后,一切都将烟消云散,世界上少了两个年轻的生命,死者的父母也未必就能因此而得到抚慰。因为,所谓的“杀人偿命”实质上是一种等害交换,这种“等害交换”的结果,虽然会获得表面上的和谐,但也有可能导致“冤冤相报何时了”的仇恨叠加。
另一方面,这封求情信也暴露出了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素质群体,原本更应当走在法治社会的前列,毫不动摇地支持司法独立,毫不动摇地维护司法公正。不管有多少种理由可以写成白纸黑字,也绝不该放纵自己的同情心泛滥,发出那封有可能影响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的“请求信”。司法独立作为一条重要的法治原则,始终都是法律界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大势所趋发展的方向。为此,作为法治社会的公民,我们应当尊重法院法官的独立审判,不该试图干涉或影响审判结果,以确保实现司法公正。尽管现实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对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而言,仍要对司法独立怀有敬畏,共同推动法治社会走向进步。
综上所述,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宽容看待,因为比死刑更可怕的是对社会无宽恕、对生命无敬畏。文明社会中普通公民都应该具有宽容心态。圣雄甘地云:“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敬畏生命,时刻怀着一颗宽恕宽容之心,才是文明社会的应有姿态。
【题目2】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对此你怎么看?
【题目类别】综合分析之观点
【参考解析】习总书记曾不只一次强调过,当官就不能想着发财,发财就不能想着当官。既然选择了从政,就不能为自己谋利,就不能把钱看得太重,因为群众的信赖与口碑比金子更可贵、更值得珍惜。如果只想着当官为了发财、为了将来的以权谋私,那么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就必然会从个人私利出发,难免走上腐化堕落、贪污受贿的不归路,沦为党和人民的罪人。
人们在说起“当官发财”这个四字词语的时候,一般不会在“当官”与“发财”之间有明显的停顿,这是因为在老百姓的观念中,当官就有权,有权就有人求,有人求就能有钱,“当官”和“发财” 两者从来自然就是一体,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两个本不相关的概念成为人们心头难以分割的整体,并非只是人们凭空臆测,而是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原因。我国封建社会持续期长,政治腐败常有、贪官污吏频出的乱象,客观导致了“当官发财”思想的产生、流传、积淀,并根深蒂固于老百姓思想深处。
经过2000多个春秋的洗礼,“当官发财”这颗思想毒瘤并没有丝毫消除,反而变得愈来愈坚不可摧,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危害之巨,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的存在,不仅侵蚀着每一个打算选择从政道路的人,也腐蚀着当前的每一个从政者,更甚者,它还体现了群众对官员腐败的不满和怨气,冲击着我们党的执政根基。
“当官”和“发财”犹如两个拥有相同磁极的吸铁石,永远都不能、不可能、不应该连在一起。无论是待选择从政道路的人,还是已从政的党员干部,都要从总书记的讲话中体会到警示的意味。在面对当官和发财的问题上,要从内心深处认清两者的排斥性、异道性,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选择从政作为自己的事业做一个全面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