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救助规模,也要提高救助的“温度”,每个救助人员都应该用“心”对待流浪乞讨者,而不轻言放弃。
12月20日晚,漯河市普降大雪,气温降至零下8摄氏度。漯河市民政、公安、卫生系统人员对街头流浪人员开展紧急救助,在救助中,带队的漯河市民政局长戴友良单膝跪地俯下身子劝说老人,原本拒绝救助的老人终于被感动,随后被抬上救助车拉到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妥善安置。(《大河报》12月22日)
进入严寒冬季,流浪者暴死街头的新闻不时传来,先是毕节5名流浪儿童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中毒身亡,后有郑州相继发生农民工和走失人员大桥下死亡的事件。街头流浪者的命运受到空前关注,各地对流浪者救助力度明显加大。而与往年相同的是,在各地的救助行动中,流浪者拒绝救助仍然是常见现象,例如这位漯河被救老人,因为坚拒救助,一度救助人员差点放弃,后经过反复劝说,局长亲自上阵,才得以说服。
流浪者拒绝救助,原因很复杂。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苛责流浪乞讨者,毕竟他们长期生活于底层,受尽了歧视与冷漠,对外界防范心理较重乃人之常情。而且他们拒绝救助,也未必是盲目的,也许在长期与相关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一些政府公务人员的言行给他们造成了伤害和磨难,导致他们对官方救助怀有偏见。
所以,我们不该怪流浪乞讨者固执,而该因此更对他们多一些同情和理解。而关于此事,最应反思检讨的,那些参与救助的部门和工作人员,他们需要扪心自问:在对每个流浪者的救助中,没有拿出足够的诚意、善意和耐心?如果救助人员都有“局长跪劝流浪者”这样的谦卑姿态,是否能最大程度地消除流浪者不信任心理?
“局长跪劝流浪者”,有网友说这是作秀。其实,即便是作秀,这样的“秀”不妨多一些。我们现在的街头救助,往往是居高临下式的,缺乏平等、缺乏尊重,在一些地方,收容遣送时代遗留的粗暴思维依然残存,这样的救助,怎可能获得流浪者的认同?所以,改变姿态,把公务人员拉低到与流浪者同样的高度,平等地沟通,给对方以最大尊重,这需要成为救助者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今天,北京迎来今冬最冷一天,最低气温刷新近十年同期极值,在全国其他城市,严寒天气也在升级。可以预料,各地组织参与街头救助的人员规模,将进一步加大。为此,我想在这里提个醒,加大救助规模,也要提高救助的“温度”,街头救助需要用“心”对待流浪乞讨者,不轻言放弃,希望更多地方的官员和救助人员,都能拿出“局长跪劝流浪者”的诚意和耐心,真正尽到救助流浪者的责任,如此才能让流浪乞讨者感受到温暖,减少“拒绝救助”的遗憾,避免流浪者倒毙街头的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