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此之前,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强调,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观察家们认为,强调质量和效益,显示我国经济建设的思路发生重大变化。
首重质量和效益
“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就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说,这首先体现在实体经济的增长,而不是靠资产价格上涨来推高GDP。
易宪容认为,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国银行信贷增长高达35万亿元以上,社会融资总额达到63万亿元以上,过度的信贷扩张推高了资产价格,尤其是住房价格,使我国GDP增速在世界上鹤立鸡群。但“这不是实在的经济增长,也不是有质量的经济增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确实存在较严重的质量和效益不高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高增长建立在环境污染和资源低效利用的基础之上,增长的外部负效应考虑较少;二是增长的平衡性不够、带动力不强,在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居民收入方面有很大不足;三是缺乏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增长的效益不高。
“习总书记讲的‘没有水分的增长’不仅是指统计上要实事求是,增长多少就是多少。”王小广说,“更深层的意思还在于强调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增长可持续,使老百姓得实惠。”
淡化增速目标
专家表示,强调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意味着淡化或者调低增长速度的目标。“在许多情况下,增速与质量效益是一对矛盾。”王小广说,经济增长有它的规律,如果硬要追求高增长目标,其结果往往就是政府主导下的、效益不高的投资扩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认为,我国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不应该也不可能再维持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阶段转换和寻求新平衡的关键期。”余斌说,所谓增长阶段转换实质是增长动力的转换,是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削弱、新竞争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原有平衡被打破,需要重新寻找并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表述,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扩张性政策并不能拉高增长速度,反而会推动经济泡沫化,积累新的风险。”余斌说,当前维持7%~8%的中速增长是合适的。王小广进一步认为,增速目标应该淡化,“不用人为去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必须保住这个目标,关键是看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向改革要动力
“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我国经济建设思路的重大变化。”王小广说,这表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上,我们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抓住、用好这一战略机遇。
专家表示,这一变化也预示着今年经济政策的重心可能有所调整,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目标的弱化,二是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三是推进自主创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实现这些目标关键靠改革。”王小广说,当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任务很重,要求改革在一些领域取得快速的突破。
“重点是与城镇化相关的改革,包括户籍、土地、社保等方面的改革;还有收入分配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等,这些改革能在扩大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方面释放巨大动力。”王小广认为,没有真正的改革不可能取得真正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余斌也指出,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产品和要素市场有序运行,政府职能转变到位,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提高我国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经济增长。”余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