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大校运会取消长跑,称学生体质达不到要求”——一则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消息日前引起连锁反应,不少媒体纷纷跟进,公众这才知道,包括北大在内的多所著名高校已经在校运会取消了3000米以上的长跑项目,西安有多达30多所高校取消长跑项目,而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则找到了长跑项目的替代品——“400米障碍赛”、“龙卷风”、“编长辫”等趣味体育项目。
与高校竞相取消长跑项目形成鲜明反差的是,11月18日,第三届杭州国际马拉松赛和首届广州马拉松赛同期举行;本周末,创办于1981年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将迎来最新一届赛事;随后,还有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蓄势待发……据统计,目前全国每年有超过30项全程和半程马拉松赛事,不少大城市几乎每个月都有马拉松赛事,几乎每场比赛均有超过2万人的参赛规模。
这两种图景同时存在于同一片土地上,的确让人困惑。从方兴未艾的马拉松热看,我们似乎是一个特别热爱跑步的民族;但从长跑项目退出校园的情况看,能够得出的结论或许正好相反——我们到底更应该相信哪一种图景呢?
事实上,这两种图景都是真实的,只是它们的存在有着不同的逻辑。方兴未艾的马拉松热,并不完全因为人们爱跑步,而与若干城市热衷于上项目、搞城市“形象工程”有关,这和近些年各地大兴土木、热衷于搞大型综合运动会,道理是一样的;而部分高校取消长跑项目,决策者也是振振有词,“长跑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达不到要求,上场有一定危险性。”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去年9月联合公布的2010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
让人遗憾的是,这两种逻辑似乎都经不起推敲。
今天的中国需要那么多的马拉松赛吗?答案是未必。城市发展重在个性,的确有一些城市因为马拉松赛而声名鹊起,但这个故事未必适合所有城市。何况马拉松赛线路长、参赛选手多,往往投入巨大。若劳民伤财,强行上马,实在是得不偿失。
那么,我们的青少年需要长跑吗?答案是肯定的。专家认为,长跑是运动之母,对于青少年的心肺功能、身体耐力和意志品质的锻炼价值,是其他项目无法替代的。取消长跑,“体质下降”实在是一个糟糕的理由,正因为体质下降,才更需要长跑,长期取消长跑,可能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安全的确是一个问题,但从事任何体育项目都有受伤的危险,关键在于防范和普及健康常识,而这实际上也应成为体育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按理,马拉松赛潜在的危险性远超过3000米和5000米的普通长跑项目,但若干城市趋之若鹜,看来安全也不是一个好的借口。
一方面竞技水平蒸蒸日上、大型赛事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校园体育项目日渐萎缩,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这就是中国体育让人疑惑、反差强烈的两种图景。两种真实的图景能够同时存在,只能说明,我们的体育和教育还没有完全结合在一起,中国的体育发展还更多地停留在精英层面,而没有回归社会、回归校园、回归教育。
当然,我们的体育决策层越来越意识到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体育、校园体育的支撑,全民健身运动这些年也得到了更多的倡导和支持,但从高校以“安全”为由竞相取消长跑项目来看,发展体育运动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敬畏生命和热爱体育本不矛盾,专业竞技和校园体育也从来没有天然的分野,二者完全可以做到齐头并进、良性循环。而且唯有如此,中国体育的发展才会更有后劲,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才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