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代社会,正常的社会消费对于经济健康运行的积极作用也早已为事实反复证明。但是,当过度消费演变为浪费,当消费心态转变为消费主义,当炫耀性、奢侈性消费以及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成为社会常态,深层次的道德制约就变得不可或缺。
从历史的纵向维度来看,“消费的崛起”与工业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工业文明是一种激发人类欲望的文明,欲望转化为消费行为后又为工业文明继续演进提供了动力。德国学者维尔纳·桑巴特早在上世纪初就认为,消费的集中带动了城市早期的发展,而奢侈是拉动城市消费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催生了资本主义。
当然,我们在看到消费有拉动经济增长作用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经济规律中的另一面。同贪婪一样,过度消费乃至于浪费最终也会导致疯狂。桑巴特还有这样的描述:人们浪费自己的收入,挥霍尽财产,奢侈像无底洞,吞噬了一切……这些话虽然是在百年前写下,但国际金融危机却表明,资本主义的消费观会造成严重后果。
消费与发展这对互动关系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才具有稳定性。因为地球能够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当它不再能支撑人类需求的无限增长时,消费文化下的发展逻辑也将走到破裂点。
过度消费既是现实问题,也关乎精神世界。导致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其实与人类怎样看待赖以生存的世界相关,与选择怎样一种与世界和谐相处的道德观相关。过度消费甚至随意浪费看似是在追求一种精致奢华的生活,但抬起头来仰望星空,就会发现这种精致生活从根本上讲没有超越狭隘和自私。如果当代人的精致奢华以牺牲后代人的生存条件为基础,这难道不是一种麻木心态吗?
从世界横向比较看,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是,在一小部分人从过度消费中虚妄地寻求满足时,数以亿计的人正处于饥饿之中。全世界每年浪费和损失的粮食足够满足8.7亿饥饿人口的需求。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暴露了人类距离普遍公平的美好追求是多么遥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哲人孟子的一句名言。千百年来,这句话所包含的伦理深意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文化的内核:以仁待人、关爱他人,仁爱之心给仁者自己带来的精神满足往往胜过华府珍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