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2日电(记者 任珂)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会只是即来即去的“一阵风式运动”。本次活动目的在于促进长效机制的建成,从根本上强化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全党进行部署。这次活动剑指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种作风违背中共性质和宗旨,为群众深恶痛绝。
中共历史上曾采取某些形式的运动来推行其路线、方针和政策。“运动式思维”是中共在革命斗争年代留下的遗产,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今天,这种思维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特点相适应。
这种“运动”最怕的是“走走停停”,或者风头一过,运动中解决的问题又重新出现。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认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并不只是一场运动。从目前公布的中央文件来看,活动的目的是建立起加强党员和群众血肉联系的长效制度,促进政府工作方式和职能的转变。
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条件下,中共走群众路线的社会条件与党自身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局面,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中共的群众工作更为复杂、难度也比过去更大。
“因此,需要以体制机制的保障,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联系群众,以制度化方式保证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高新民说。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6月22日至25日召开有关贯彻群众路线的专门会议,会后发布的公报中提出了建立长效机制的措施,包括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挥棒”推动作风转变;要深化改革、转变职能,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以改革的办法固化作风建设成果。
中共十八大后,执政新风引人瞩目。从“开短会”、“轻车简从”、“厉行勤俭节约”为主要内容的“八项规定”,到“老虎苍蝇一起打”、“狠刹‘舌尖上的腐败’”、“清卡”等反腐“组合拳”,到密切联系群众的“除‘四风’”活动,来自高层率先垂范的一系列举措产生了良好影响,这些都需要由进一步的制度措施来加以巩固保障。
高新民说,建立走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需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要加强问责,健全监督体系,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
一段时间以来,中共的反腐倡廉力度不断增强,多个副部级官员由于涉嫌贪腐而接受调查,均依照党内纪律和法律程序进行处理。《人民日报》9日发表评论称,有关案件既体现了对腐败的高压严打态势,也彰显了个案公正、人人平等和程序正义的法治精神。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通知指出,《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已经国务院同意,并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根据《工作安排》,国务院要求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大力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高新民认为,这个《工作安排》,就是加强制度建设,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形成社会对政府权力有效监督,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措施。
中央党校教授张荣臣认为,建立走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需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还需要落实和完善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坚决纠正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行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