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类问题是联考结构化面试中一类经常考的题型。在回答这类问题时,许多考生都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感受,就是总感觉“答不到点上”,甚至无从下手。这样一来,答题的思路难以展开,答题的信心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最终导致整体分数难以提高。那么,对这种观点类问题有没有“秒杀”的方法呢?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为此专访了华图教育面试名师薛嵬,他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在解决观点类问题时,运用“关键词法”可以很快地加以解决,给出充分的答案。
很多时候,读不懂题干是直接导致答题内容不佳的原因;在解答观点类问题的时候,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因为很多时候,结构化面试中的观点类问题都是以一个或者几个长句的面貌呈现,比如“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孙中山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你怎么看这两句话?”就这样的题目而言,从整个句子入手分析显然比较麻烦。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题目,不难发现这句话是围绕着“做官”这个关键词来展开的。无论是拿破仑说的“当元帅”还是孙中山说的“做大官”,都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说,这道题实际上问的是对于“做官”有两种不同态度,考生应该如何看待的问题。明确了这个核心问题,我们自然就很容易对题目进行解答了。这种先确定观点的核心内容(通常会是一个词)再通过这个关键词对观点进行阐述和解读的办法就是关键词法。
对于多观点,且观点较长的题目,我们可以通过查找观点中的共同部分的方法来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而对于短一些但内容比较晦涩难懂的观点类问题,我们同样可以用关键词法。
如:“你怎么看待老子讲的‘无为而无不为’?”这道题,很多同学普遍反映读不懂。实际上我们仔细看一下这道题会发现,里面“为”这个关键词在短短七个字中出现了两次,由此可见,它应该就是这道题中的关键词。而“无为”、“无不为”可以看作是一对矛盾,或者说辩证关系;这样我们就能够很清晰地有话可说了:只要围绕着我们该如何去“为”来说即可,而结合一般的历史常识,“无为”是老子主张的“顺应规律”的意思,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让我们阐述“不刻意而为,顺应规律,就可以做好工作”这样一个道理。
总之,在结构化面试中回答观点类问题时无论观点长短,找到观点围绕的关键词进行展开论述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同学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反复加以练习,提高答题的内涵与丰富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