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1年,河南宋庆龄基金会建造的一尊高达27米的宋庆龄雕像,一度被称为郑州郑东新区标志性建筑。据透露,宋庆龄雕像造价在1.2亿元左右,未完工即被拆除。7月,河南宋基会常务副秘书长王霄鹏表示,河南宋基会正在接受省里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调查。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其一,耗资不菲的巨大雕像在没有任何说明的情况下直接拆除,引发公众质疑。根据报道,宋庆龄雕像属于郑东新区儿童活动中心的配套项目,项目全称为“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及配套项目”。来自河南省一建的一份汇报材料表明,宋庆龄雕像部分石材、活动中心内部装修已经施工完成。不过,上述这些情况,均是媒体旁敲侧击挖掘而来的信息,并非河南宋基会主动公开披露。特别是,其中一些关键信息,诸如项目是全部属于公益项目,还是存在部分商业运作的商业项目;资金来源是社会上的善款,还是商业资本;建成后的实际用途是公益还是有着商业用途,等等,更是不得而知。而这些问题不搞清楚,不仅无法消弭社会公众的汹涌质疑,也与宋基会这样一个公益性基金会的宗旨严重不符。无论是根据《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还是根据公益项目的相关管理规定,均应该公布有关的资金使用情况,而不该一团混沌。
其二,拆除雕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资金浪费。大笔资金不明不白花出去了,建起来一个不明不白的建筑,又不明不白地“毁尸灭迹”了,这样的措置显然过于随意。一方面,花出去的上亿元资金就此打了水漂,过于浪费。这其中的天价损失无人买单,最后还是摊发到公众头上。另一方面,当初打着宋庆龄的旗号建起这样一个触目的地标,并引发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而现在又悄然将这一地标抹去,这一过程中对民众心理、公益基金会的社会声誉乃至公信力造成的伤害。如果仅仅是因为媒体曝光而一拆了之,则这样的金蝉脱壳之法存在遮掩某些见不得光的黑幕的嫌疑。凡此种种,都需要一个解释。
[启示]
通常来讲,慈善就是指社会公众基于自愿对于某些社会弱势群体、某些特殊事业的帮扶和支持。慈善组织,作为实现社会道义责任、分配慈善资源的组织,应该是公益性质最高的社会组织,与其他组织相比,它应该拥有更强的公信力。然而,在过去一两年时间,因为郭美美,红十字会早已成为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成为人们对不透明慈善和虚假慈善的发泄对象。而造价1.2亿的巨型雕像一建一拆,对于河南宋基会来说,或许毫不足惜,但民众在嗟叹之余,却必然会发出“谁为善款损失埋单”的强烈质疑。毕竟,善良的人们是出于怜贫惜弱的爱心,出于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信任,才将一笔笔善款捐献给慈善组织。所以,在这座造价上亿元的巨型雕像的一建一拆之间,河南宋基会的社会公信必将受到巨大考验。
[措施]
对此,专家建议:
一方面,改变错误政绩观,避免形象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对待政绩,要坚持实践观点,把求真务实作为实现政绩的基本途径;要坚持群众观点,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对此,有关监察部门要实行严格监察、监管制度,确保工程项目规划、立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规定的投向,严防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要依法合规,确保新增投资的使用和建设项目的确定决策科学、程序完备;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使用要规范公开,确保安全、透明、有效;工程建设要安全合格,防范事故风险和杜绝“豆腐渣工程”。
另一方面,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制度,提升宋基会的公信力。有宋庆龄基金会应该建立信息发布平台的标准流程,规范化运作,为宋基会的信息发布、交流提供一个有效场所,使慈善的规章制度、新闻简报、捐款事项、公告内容等都能及时传播,而公众也能借此及时获知宋基会的发展动态。并且宋基会作为政府机构,需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建立公开透明和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推进和完善资金募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人员管理以及审计监督等各方面制度,严格实行财政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分开管理,逐步加大捐赠信息公开的力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