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媒体对全国各地的首富进行了系统盘点。依例是财富数额的比对、分布行业及性别特征。财富之所以常为人们津津乐道,在于今日的财富概念很接近主流价值体系。但是人们也看到,富而不贵的暴发习性也依然根深蒂固。比如那些找成人奶妈和选美式相亲的富人。
曾有人戏称胡润富豪榜是杀猪榜,其榜上富豪经常因为经济问题而身陷囹圄。财富的原罪向来是一个隐讳的话题,个别人不能摆脱原罪向心力,难免静海沉舟。为了财富而不惜铤而走险,或占有财富之后的放浪形骸,根源皆在缺乏贵族精神来制衡贫瘠的物质成功。
古人云:富贵险中求。这样的前置已经把贵族精神放在了褊狭的投机缝隙中。现在人们把“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理解为物质优渥后的心理优越感,社会主流观念还是依靠金钱规模来衡量人的价值吨位,人们趋之若鹜的成功终点仅仅是财富多寡。今人在实用主义文化熏染下的财富目标不过是放纵感官娱乐。有了钱,喝豆浆,买两碗,喝一碗,泼一碗,现在的财富本质基本没有脱离这个版本的范畴。
贵族在古希腊语中意为贤人、大德。那些富裕尊贵但道德低下者,古希腊人并不称之为贵族,而是称之为寡头。贵族与寡头之别就在于:前者维护社会正义,而后者只谋一己私利。目前对贵族的衡量标准有四:自由灵魂,独立人格,社会责任担当,文化教养。财富在贵族精神里面其实并无一席之地。
中国历史上有很短的一段贵族时期,就是周朝的封建时代。这里的封建并非贬义,而是一种国家建制形式,各个贵族集团分封建制,相对独立。作为贵族精神的一个典型范例就是:武王灭掉商纣,并没有斩草除根,而是把纣王的儿子分封在殷以续其祀。
萌芽于东汉中期,亡覆于唐朝末年的士族政治,也有贵族的影子。唐时“五姓七家”、“关中四姓”都是权力体系下的利益集团,富贵中已经流失了很多贵族精神。从汉朝开始,皇权进一步集中,那些封侯称王的功臣,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更适于被称为豪强士绅。后来形成的以姓氏为基础的世家概念,则与贵族精神渐行渐远,不过是在皇权的光辉下寻觅功名的寄身依附而已。
现在某些所谓的贵族,其实和贵族精神八竿子打不着。从平民到暴发很容易,从富裕到贵族则远非一日之功。很多宣称富贵者,其生活内容和精神内涵并没有脱离“我要当了皇帝,天天吃猪肉炖粉条”的层次。浅薄者炫财斗富,寻求感官刺激,稍有层次的或者去找个高山爬一爬,回头攫取利益照样稳准狠。他们的独立人格只在自己的王国里发挥,他们的责任担当只对自己人有效。私人利益永远是他们的责任主角。
所以,我们看到近日社会,到处都在声嘶力竭地叫卖贵族,贵族学校、贵族府邸、贵族会馆之类的概念经由商业渠道轻狂地满天飞舞,这恰恰说明这是一个最真实的伪贵族时代。
经济、制度和观念是社会结构的三个子系统,三者彼此协调、相互支持才能造就正常的社会规制。发展30年,经济子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制度和观念基本上仍是旧的。所以某些暴发户们基本就摸不着北在哪里。如今某些富人继承了一种比较性欲求的人性劣根,你背马包,我就戴名表,你开劳斯莱斯,我就开飞机,你住别墅,我就要搞庄园。逞奢斗富,财富成为炫耀的面具。所以不难发现很多富人粗鄙嚣张得极不着调。没有贵族精神的涵养,被财富给熏陶出的只能是暴发气味。只知道用钱财来标榜富贵,这不过是文明社会的高级贱民。
当下社会应该少点长袖善舞的“伪贵族”,先把贵族精神的靶向对准,再慢慢涵养。何时我们的社会能培养起一种超越既得利益,捍卫社会正义的高贵品质,那时才可以谈一谈贵族这回事。
富豪榜中,引人关注的是富豪们的群体性格特征:吃苦、敏锐、果断、爱学习。真正的富豪,是那些接近贵族精神的财富创造者,而非那些喝人奶、公然消费美色的放荡群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