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
低调的“气功大师”王林,因为7月份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一次登门拜访,而被卷入舆论漩涡,继而遭到公众巨大质疑。在这些质疑当中,让这位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气功大师”一跃成为网络名人,全国各地的网友都为他瞩目。
【热点透析】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社会上“气功大师”就层出不穷。他们表演的绝技或特异功能,听起来都匪夷所思:“驾驭220伏电流治癌症”“水下闭气两个多小时”“空盆来蛇”等。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些伎俩,不过是“民间杂耍”。但从“神医”张悟本到“神仙道长”李一,再到王林,他们为什么能一再跳上“神坛”,其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其一,全民性的科学素质缺失。2003年国内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2%。除了过早文理分科之外,国内的教育在科技之中明显偏重于更有实用性的技术。即使是学理工科出身的人,不少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公式演算,却对科学的方法论不甚了解。正是这样的氛围这样的土壤中,才有那么多人需要回到古代的风水八卦、气功点穴、宗教迷信中去寻找精神资源,才会诞生那么多呼风唤雨的骗子。
其二,科学的局限性,给了“气功大师”们生存的土壤。毫无疑问,科学不是万能的。人类承认科学不是万能的,恰恰是科学的,正如承认理性的局限性,恰恰是理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需要靠非理性去认识这个世界。要扒开某些“气功大师”们的画皮,其实很简单,用点事实和逻辑常识即可。“用气功隔几十米都能戳死你”的王林,就被媒体曝光当年坐牢时因说大话,被人揍得鼻青脸肿。在这个事实面前,“隔空发功”就如同一个笑话。
其三,最终的原因还是源于升官发财的封建迷信心理。虽然每一个人去拜访大师,都有各自不同的目的,但归根结底,无非是为了名利二字。真可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见,官员拜访无非是为了个人的升迁。这种把个人前途不寄托在工作实绩上而是寄托在大师身上,确实让人匪夷所思。
[启示]
李一、张悟本之流已经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满嘴跑火车的大师,终有一天会露出自己的神棍嘴脸。可是对那些听上去明显天花乱坠的说辞,还有这么多人笃信不疑,巴巴地赶上门去拜访,这多少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民众应该有个基本的判断吧。即便是病急乱投医,也不见得要将愚昧落后的文化当成最后一根稻草。所以,王大师倘若没有发功治病的价值,但质疑、考究的价值却是不可抹杀的,这也算是给社会正本清源,给全民进行了一次科普教育。
[措施]
王林的神话被揭穿了,但如果科学理性的力量不够强大,人们仍然把自己对未知的恐惧、对成功的渴望,寄托于某种未知力量的保佑,这些“气功大师”的生存土壤就依然存在,过不了多久又会卷土重来,顶多换个“马甲”而已。彻底告别这些“大师”,需要我们唤回科学与理性的精神。对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
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要在全社会参与、全方位出击、多层次开展科普工作,促进公众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第一,政府部门要重视科普工作。科普工作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应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科普工作目标纳入责任制考核。要加大科普投入,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力度,并提高科普活动的频率,推进重大科普活动的开展,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科普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科学技术活动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状况,有效地推动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
第二,政府要壮大科普工作者队伍。要从改革现行体制入手,稳定现有科普人员,发展壮大科普队伍。对从事科普工作和热心科普事业的人进行适当奖励,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到科普队伍中来。在对有志于科普事业的教师、医生、科技工作者等人员的职称评定时,将其发表的科普文章也作为评定依据之一。
第三,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科普是公益事业,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科普的对象是全体公民,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气象等国家机关和学校、医院、工厂、新闻出版、影视文化团体等企、事业单位都应当结合各自的工作开展科普活动,积极投身科普事业。
第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中的作用。除正规教育外,大众传播媒体是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和影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变化的重要因素。
第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科普工作。农民、退休人员、家务劳动者和丧失劳动能力者是科学素养水平最低的群体,他们同时又是重要的人口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强农村科普和对城市居民科普的工作力度,增加居民们了解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