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给这种企业核发的消防合格证和生产安全许可证?”“事故单位之前做过安全演练吗?其防火材料合格吗?消防通道通畅吗?应急照明正常吗?”……在6月3日德惠宝源丰禽业发生火灾、120条鲜活生命被无情吞噬之后,网民对于事故相关部门、责任人的一系列“问责”蜂拥而至。
依稀带着些许血迹的断壁残垣,依然有伤亡者家属站在厂区外面容悲恸,然而依旧有人漠视公民的生命和尊严……从1994年的新疆克拉玛依,到2010年的上海静安区胶州路,再到2013的吉林德惠,那些冰冷的数字让人难以直视,那些数字背后的离殇让人不忍卒读。
都说扭曲的“权力纸”包不住“火”、雪亮的“群众眼”容不得“沙”,可细心的读者总会发现,一而再、再而三的“问责”并未阻止历史悲剧的重复上演,在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背后,从出事故、问责、教育整改到再出事故,摆脱不了的始终是这样的“死循环”。
有人认为,事故与伤亡是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产物,是所谓的“自然的惩罚”。就这个“死循环”来说,事故后的问责环节必不可少,那么“教育整改”这个环节就应成为打破“死循环”的“突破口”。
但在现实中,这个“突破口”的重要性恰恰被很多人忽视了:每次事故之后,许多地方的安全检查沦为“例行公事”;许多单位、部门常年不按规定组织像样的“消防演习”;在安全教育、安全生产培训课堂上,总有人缺课、睡觉、玩手机;很多地方配备了灭火器,但因为没人会用而成为摆设……平日里,打破这个“死循环”的代价是微不足道的,但若不舍得付出,到危急时,它很可能就会造成天人永隔的伤感和遗憾。
在生命的悲剧上演之后,对相关部门和个人“口诛笔伐”必不可少,但“自责”也同样重要:一个人事先的“自责”可能为下一起事故减少一个冰冷的伤亡数字,但若有一群人、甚至每个人都“自责”,到下次意外发生时,它就能挽救一组数量可观的生命。长此以往,“问责”的“死循环”就会被“自责”的“良性循环”所取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