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
李克强总理9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提出,依法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是人民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转变政风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现代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和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举措。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要采取配套措施,加强相关制度和平台建设,让政府政策透明,让权力运行透明,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信得过;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把人民群众的期待融入政府的决策和工作之中,努力增强提升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的软实力。在全国上下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当下,这次会议传出的有关政府公开、透明、回应和公信等关键词,不仅是建设现代政府的核心概念,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要害所在。
【热点话题】
据报道,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已对今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在行政审批、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等九个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每个重点领域都明确了具体责任部门,有的还列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体现出新一届中央政府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信心和决心。这是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来我国在信息公开方面迈出的重大步伐。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又进一步这必将为打造透明政府和回应政府产生积极的作用。
【现状】
总体来说,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也不断提高。我们应该看到在实际行政工作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质量意识与社会和群众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差距。许多非理性的行政行为有时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影响政府形象,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之间形成较为严重的矛盾。当前,必须切实改变一些地方、部门在信息公开上不主动、不及时,以及面对公众关切不回应、不发声的现象,切实改善政府形象,赢得公众信任。
【影响】
打造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和公信政府,有利于政府把政策信息及时传递给民众,使其了解政府的工作方式及动向;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有利于加强民众和政府的沟通,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但如果忽视这些方面的建设,将不利于群众对政府的了解,破坏政府和群众的和谐关系,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将会动摇政府合法性基础,破坏社会信用基础,阻碍市场经济发展降低政府管理效率,最终危及到和谐社会的建立。
【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公共事务中广大民众的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的意识和行为不断高涨,为此必须升级政府信息公开,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把政策交给人民群众。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而且对提高政府公信力也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形象之所以问题重重,公信力之所以不尽如人意,症结之一就在于信息不对称,权力运行和政策过程不透明。一方面是一些党政官员行为失范,另一方面是公众无法了解真相,造成怀疑、误解、猜忌、谣言四起,加剧了党和人民群众的疏离感,以及公众对于政府的不信任。
【对策】
首先,政府和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意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干部要贯彻好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选择权落到实处。必须脚踏实地,有诺必践,靠自己的务实作风,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诚信形象。
其次,政府应该全面认真履职,切实为群众谋利。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需求,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以及突出矛盾。
再次,要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只有完善政府规章制度,创新政府体制,完善对外信息交流,实现公众和政府的充分交流、相互信任,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才能保障每一块“铁钉”都牢固扎实。
最后,要加强党风政风建设。认真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之规定,加强政风建设。大力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厉行勤俭节约,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领导干部队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