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1年8月7日,在武汉打工的青年小曾,因为一时凑不够钱付1830元的医药费,让医生把自己已经打好石膏缝了针的右手,当场又拆线了,此事引起强烈反响。8月8日,涉事医院调查后决定,对当事医生作出停止职业资格,离开临床岗位,深刻检查,并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该院相关负责人还专门去看望了小曾,当面赔礼道歉。
从报道中看,医院的态度还算及格,至此,关于小曾这件事的处理似乎已经可以画上句号。恰在小曾遭遇见报的同一天,河北安国中医医院有5人被当地警方拘留。这5人在7月底一次出诊时,涉嫌对一名被车撞伤的流浪女进行简单包扎后将其丢弃至邻县境内树林,导致该女子第二天死亡。
【标准表述】
我国《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医者仁心,救死扶伤乃是医生的天职。可从上述事件来看,既不见医生有丝毫“仁心”,也不见医院提供协商解决的办法,强硬的“缝后拆”发生在一家有上百年历史的公立三甲医院,拆开患者的伤口,不仅拆掉了当事医生的医德,也拆掉了和谐医患关系的桥梁,拆掉了人们对于医院的正常价值判断。
认钱不认人的医德沦丧
近年来,一些医院见死不救、见伤不治的情形时有出现,而医院拒绝施救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因为患者无力承担医药费用。担心提供医疗服务之后不能“回本”,这种利字当头、不管不顾的态度,显露出部分医务人员对待患者的冷漠。缝针、拆线,两次手术的实施表明,有些医务人员并不在意医疗资源的浪费,而更在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是否兑现。由此来看,医院光顾着赚钱,凡事以金钱收益为衡量标准,
以药养医的弊病
同样的伤口,同样的处理流程:缝线、打石膏,小曾去的另外一家医院只花了800多元,才是武汉市第三医院1830元的零头,你能说这家医院没有按“物价局和卫生局批准收费”?
现实是,一些医院成了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市场化公司,在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下,无止境地追逐暴利。这些年,无病乱查、小病大治,大病往倾家荡产里治,是难以解决的医疗痼疾。比如,给两周岁儿童作梅毒项目检查、有个感冒发烧的检查费用动辄上千、住院40天,医药费高达33万余元,人命还保不住……在利益、捞钱的“感染源”之下,病态医院开出了若干泡沫诊方。不少医生,以天价医药清单搞个人“创收”。而此案中的当班医生,那1830元费用的出炉,估计道理便在于此。
公立医院应回归公益属性
不打破“以药养医”的机制弊端,不从体制层面回归医院的服务性、公益性,就算扯着嗓子,把救死扶伤是天职的逻辑重申N次,也终究是瞎子点灯。
医改一直在蹒跚前行,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属性是医改最贴近民心的良方。然而,“无钱就拆线”这一拆也拆出医改之痛。何时让卫生部的铁规掷地有声,落到实处;何时让患者的医药支出实实在在地降下来;何时让利欲熏心的医院受到惩戒,何时让“无钱就拆线”的无良医生走投无路,才是医改真正取信于民的关键所在。
全国性的医疗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之中,如何扭转医院的“金钱眼”和医生的“功利病”,是改革的重点所在。在宏观层面,有关部门要正视极端个案反映出来的问题,加大医院投入、加强机构管理、完善居民保障。
医生的血管里不能没有“道德的血液”,医院也不能失去“治病救人”的底线。
【深度分析】
在现行体制下,医院的公益性几乎无法体现。没错,医院确实没有超标收费,所有的价格都是经过物价局核准的。但定价高得吓人,这等于是变相把穷人赶到小诊所甚至黑诊所去。虽然医院不是慈善机关,但也不能像个商业机构一样,首先考虑的不是救死扶伤而是自己的盈亏。为小曾拆线的,除了医生,还有利益这只看不见的手。
解决这个困局需要医改,但那个美好愿景对于众多病人和医院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若论目前的权宜之计,可以引入公共财政和一些慈善资金来为平民提供医疗保障。建立这样的制度,首先要明确受助门槛,毕竟现在某些有钱或者有权的人贪心不足。难保慈善资源不像低保金、保障房那样,被一群开着奔驰奥迪的人侵占。假如这件事能做好,那么既能让普通人,特别是不富裕的人可以享受公平医疗,也可以让医院不再负债,同时,医生也不至于冒出“要么交钱要么拆线”的冷言冷语,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可以帮没钱的人去申请医疗救助。虽然郭美美重创了中国的慈善事业的公信力,但如果有人能够做好公益医疗这件善事,亦未尝不是挽救红十字声誉的途径。
【措施】
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放手发展医疗卫生市场,构建健康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培育市场主体是发展医疗卫生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市场机制的前提和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经济体制改革实践证明,如果不能放手发展市场主体,价格和质量垄断等行为就难以避免,市场的诸多缺陷就会大量出现。培育真正的医疗卫生市场主体,要坚持公立医院改革和民营医院发展同步推进、快速推进的方针。具体政策措施包括:
第一,对现有公立医疗机构实行抓小放大改革。与经济领域中是大企业更关系到国计民生不同,医疗领域中日常的更多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的是医治小病的社区诊疗中心和农村卫生所,所以,对医疗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要保留社区诊疗中心和农村卫生所现有体制,对其它的越大竞争性越强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实行民营化改革。通过市场竞争和市场约束,建立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内在运行机制,规范其诊疗行为、服务行为和价格水平。
第二,通过审核确认,迅速发展壮大一批具备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应充分发挥市场在医疗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在资质合格的条件下,宏观布局由市场决定,取消一切与市场配置资源相悖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医疗资源全面发展起来,使真正意义上的医疗卫生市场主体得到广泛而迅速的构建,尽快提高医疗市场的社会供给,尽早形成买方市场。
第三,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只设定技术设备条件、人员资质条件和防垄断行为等方面的政府干预措施,政府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对科目、规模、布局等可以由市场决定的事项进行人为规定和干预。
第四,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消除资本增值或事业发展的不公平待遇。除保留公立社区诊所(中心、站)和农村卫生所现有体制、政策外,对其他一切医疗机构,一般情况下一律实行统一的财政金融政策。职称评定、人才培养、鼓励发展等政府政策对一切医疗机构一视同仁。
第五,创造内生发展动力。国家只对技术人员的职称设定评聘标准,具体评聘过程由所在医疗机构进行。由此建立合理的市场调节机制。通过市场竞争,使职称评聘及由此决定的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条件在不同地域之间、不同科目之间、不同单位之间形成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合理平衡。
建立基于市场机制和市场基础的宏观调控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基础作用,必须构建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医疗领域属于社会事业,不宜用税收杠杆,宜以医疗保险为主,财政和金融政策为辅。
第一,重点发挥好医保杠杆的宏观调控功效。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对一定范围(如城市或城区)和一定时期的居民,或整体或划片地以招投标的方式承交给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能够满足居民医疗需要的医疗机构,使之全面负责相应区域居民的规定医疗服务任务。中标医疗机构是不固定的,是流动性的。由此,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刚性约束,使医疗机构以最好的服务态度、最优的诊疗技术、最低廉的价格成本,为居民施以诊疗或救治,也由此实现医疗机构的最大化收益。
第二,发挥好财政手段的综合性宏观调控功能。通过财政补贴、补助、贴息等形式,及时调整区域布局、结构布局、均衡发展,以及特殊或前沿领域优先发展等问题,使卫生事业和谐、持续和健康发展。同时对应急患者,即暂时或永久无人付资患者的救治,费用由政府弥补,建立政府补贴资助的救助流程和规范。购买和不断扩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提高对人民健康的保障水平。
第三,充分发挥金融杠杆的辅助性功能。主要对是一些经济落后、财力相对较弱地区医疗事业发展提供支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