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汇总:考试吧:2014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汇总
北京前不久公布高考改革方案,明确下调中高考英语科目分值,并逐步向一年两次社会化考试过渡。
英语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面,围绕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纠葛和争议也未曾断绝。
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一种主要工具。语言学习的地位完全取决于对某种语言的需求程度。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思辨出发点。
从语言学习的微观层面来说,笔者有几点看法:
其一,语言是环境的产物。英语教学是一种模拟环境,和天然环境有巨大差异。外语不如母语好,这是没办法的事。但中国的英语教学确有改善的余地,学英语的目的是用英语,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其二,人的语言学习最佳期是一两岁至10岁左右,在这一时期获得语感,可能更为重要。年纪更大的人学英语,阅读还可以,听说能力的提升就费劲了。
其三,语言能力的保持和提升,也是需求拉动的,常用则灵。没使用的需求,就会自然衰退,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为保持而保持,时间精力的成本太高了。
中国过去30多年的英语教学,有很大成就,但也有把英语过度神圣化、考试神圣化的倾向。例如,不管什么专业,职称提升必考英语,许多人为过此关,要做许多无用功,烦言不少。北京高考改革,减少了英语的权重,应该也是一种对社会反应的反应。
所谓改革,不是因为改革这个词神圣好听,为改革而改革,而是因问题倒逼而进行的政策调整。政久则弊生,这是规律,过一个时期就该动一动。因时而起,因势而变,不断试错,经常调适,是改革应有的一些特征。在这一过程中,要防止意识形态固化引起的无谓争拗,要克服利益固化引发的各种阻力,目的就是让社会保持一种向前发展的活力和形势适应性。
对英语考试改革,似可做如是观。改了,试一试,看一看,有了新问题,再调再改再试。社会政策的调整,应该和技术革新一样,有一个科学试验的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