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概述
超级中学“基本特征是:人数以万计,垄断尖子生,比拼升学率。显着特征是在校师生人数不断增多,积聚了当地和周边地区一流的师生资源,瓜分着名高校自主招生名额,学生常年大比例考入一流高校。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目前有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和西安高新第一中学两所“超级中学”,均位于省会西安。2008至2010年,西工大附中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占全省的比例分别为32.4%、39.6%、36.1%;高新一中分别为20.2%、22.5%、26.1%。2010年两校各有83人和60人考入北大清华,合计占全省名额的62.2%。在过去7年产生的15位文理科状元中,也有11位出自这两所学校。
日益严重的“超级中学”现象,正是资源配置的反面教材。这些垄断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省份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以追求升学率为直接目标,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现象,造成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导致一流大学生源被“超级中学”垄断,重点高校中农村学生比例不断下降。
相关评论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超级中学的兴起是政绩和利益的共同驱动,于教育、安全、人道都不利。将来的教育应该朝着“就近、分散、小型”的方向发展,不同风格学校的存在,对教育肯定有好处,优质资源集中并不是政府的荣耀,政府应该做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集中力量办超级中学有违教育公平,我国教育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均衡、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根源就在于没有尊重并维护平等的受教育权,没有受教育者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进行利益博弈的机制。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迫切需要启动这一机制。
@中国艺术研究院邵晓洁博士:“超级学校”的存在是有必要的,也是不能取缔的。对于“超级中学”中学出现的种种弊病,应该帮其改善,而不是扼杀。利用超级学校的资源帮助其他学校发展,可以说是两全其美。就师资而言,“超级中学”可实行轮流制,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定期支教;就资金而言,相关部门可把更多的教育资金投向普通中学,同时对“超级中学”的择校费进行一定的限制;另外,普通学校也可定向向超级中学输送生源。
@《新京报》社论:办少数几所“超级中学”,不是中国教育的出路,这只会人为堵死我国教育发展的道路,加剧应试教育竞争,也妨碍义务教育均衡,更滋生教育腐败、败坏教育形象,为此,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鼓励高中多元发展、平等竞争出发,我国应叫停“超级中学”的建设,否则,任由这一现象泛滥,将对我国教育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模拟题
教育界内部把那些“高考成绩十分优秀”、“高分学生集中”、“考入名校人数较多”的学校称为“超级中学”。这类中学数量不多,却几乎垄断地区的优秀生源和教师。针对超级中学,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超级中学被称为中国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比如人大附中、临川一中、衡水中学等等,这些所谓的超级中学垄断了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省份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超级中学的滋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的教育现状,有损教育公平,破坏教育平衡,导致农村生源数量进一步下降。同时,超级中学还进一步加剧了应试教育竞争,导致择校更难更热,滋生教育腐败、破坏教育形象,必须引起重视。
首先,一考定终生的应试教育制度是导致“超级中学”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在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和高招制度下,高考分数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最核心指标,这就必然导致学校之间的教学差异。最终,教学资源向分数指标较佳的学校不断集中,造成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从而演变出“超级中学”;其次,地方政府的扭曲的政绩观念也是导致超级中学的重要原因。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高考升学率、一本率、上名校的人数,是重要的办教育政绩。许多地方领导以辖区内拥有“超级中学”为荣,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向中学校长下达招生、升学指标,完不成任务的“一票否决”。在如此的政绩观念指导下,出现超级中学也就在所难免了;此外,教育投入问题、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家长教育理念的问题等等因素,都是造成超级中学的诱因。
因此,要解决超级中学带来的诸多问题也必须多管齐下:第一,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教育制度改革,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根据国情逐步推进高招改革,打破一考定终生的应试教育体系;第二,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以问责制保证政绩观念不扭曲。据国家制订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等文件,完全中学和高级中学最大规模是36班、1800人,教育主管部门应依据这些法律规定,追究地方盲目扩大学校规模,举办超级中学的责任,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启动人大问责和司法问责;第三,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并完善制度建设,保证教育投入的合理配置,加大对农村中学和普通中学的支持力度;第四,还要进一步通过舆论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严格实施按照户籍和居住地就近划片入学的政策。
唯有如此,才能矫正超级中学乱象,切实保证教育公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