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概述
不知从何时起,“巴黎”“加州”“香榭丽”等洋气十足的名字开始入侵城市的角角落落,有些甚至因知名度高而成为地标性建筑。眼花缭乱的洋地名令不少人不知所措,“我们的本土文化哪去了,自己生活的城市取个名字何必崇洋媚外?
相关评论
@新华网河南频道:早上在“普罗旺斯”家里,出门经过“威尼斯水城”,晚上就在“曼哈顿广场”吃饭购物了。郑州市民这周游世界一般的生活节奏即将画上句号。10月15日起施行的《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规定,禁止使用外国人名、地名作地名,1条路8个名字之类的一路多名乱象也将被叫停。
@大河网:这种花里胡哨傍国际的名字不仅让人晕头转向,还有损本土特色文化的传播。也反映了制度在操作中的缺失,和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
模拟题
近几年来,全省各地不断出现“洋地名”,让人眼花缭乱。河南省政府发布第156号政府令,宣布《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自2013年10月15日起施行。这意味着,“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现象将被叫停,禁止使用外国人名和地名作地名。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地名,显示着一座城市对外文化的展示,也是对内文化的保存。可当我们发现自己身边的道路小区处处出现着洋气的外国译名出现,连本地居民都摸不清道路该怎么走的时候,就该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反思了,其实,禁止“一地多名”本不是新鲜事物,《地名管理条例》对此早有明确规定:“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而“禁止使用外国人名和地名作地名”也不应该成为新闻,民政部制定的部门规章《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早就规定:地名的命名,应遵循“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原则。同时还规定:县级以上民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名工作。对地名的规范使用势在必行。
其一,地名洋化的风靡是和房地产行业的开发,有着直接关系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随意定名,不经过正规审核,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地名管理部门往往无可奈何,最多提出警告。不完善的法令条例导致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缺失,这是城市地名乱象整治的一大软肋。一路多名则多因城市框架扩大,道路延伸所致。
其二,相关法律并没有规定有效的违法、违规的惩戒、监管措施,只是软绵绵地规定着:“各级地名管理部门对擅自命名、更名或使用不规范地名的单位和个人,应发送违章使用地名通知书,限期纠正;对逾期不改或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者,地名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罚。”这种法律监管的不完善和执法不严,直接造成了监管形同虚设,地名乱象层出不穷。
其三,广大市民群众也存在着盲目崇洋的心理,对反映本土文化的传统地名嗤之以鼻。这也反映着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本土文化的发展却没有及时跟上,在文化的较量上,也显示出文化的不自信。
政策出台解决地名乱象,那么还应多方位的全面出击,把地名乱象合理解决平稳过渡。
加大对房地产商地名申请的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道路管理部门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下,充分凸显地方文化的特色,这将积极促进一个城市文化的保留和未来的传播。
完善法律的有效性,明确管理条文,多级部门联手而行,全力解决地名乱象,建立公平透明的监督制度。也可积极征求广大市民代表的意见,为地名命名。
做好城市地名宣传,地名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凸显文化性,让市民感受到文化的厚重,建立本土文化的自信。
另外,对于在实施过程中也应避免一刀切的简单粗暴式改名。一些已有较高认知度的地名突然改名会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而且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关键是逐步提升国民文化自觉和自信。这就要积极在城市文化建设上不断做出努力,积极发展文化建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