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公务员考试 > 面试 > 面试指导 > 国家 > 正文

2014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来源:考试吧 2014-01-28 10:14:26 要考试,上考试吧! 公务员万题库
2014国家公务员面试即将开始,考试吧整理“2014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供考生参考,进行面试备考。

  国考面试越来越近,很多考生都在积极准备,如何能在自己在考试时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对于热点和现象的把握以及分析。在此本文对其中的一些考察要素和答题的要点做简要的介绍。

  在近几年的国考中综合分析现象类试题一直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不论是三道题目还是去年新变形的材料题,我们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现象类题目的身影。对于现象类题应该如何去答,如何答好,那么也是很多考生关注的焦点。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首先要分析这一现象的背景进行陈述,然后明确表达自己对于这一现象的看法(或者同意,或者反对,或者辩证全面看待),紧接着要分层去阐述自己的观点,那么这这一部分也是整个答题的核心,可以按照题中给出的主体进行分析,也可以按照维度进行分析,注意展开联系实际和现象。最后一部分答题在于总结提高,提升一个高度可以联系自己的工作生活或者对于未来发展的展望。

  那么我们就来练习一道题目,“现在在网络上经常用一些简练的词语来概括最近热门的事件,俗称‘热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解析: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随之而来的是近些年网络热词的不断产生,比如打酱油、富二代、躲猫猫这些词语只有几个字,但在词语后面却深入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就网络热词本身而言,它是多元的:从内容来说,既有针砭时弊的,也有弘扬正气的,既可直指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不排斥细枝末节的小事;从形式来看,既有符合语言规范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也有随心所欲、兴之所至的“编造”;而在品位方面,则更是集合了高雅、平淡乃至低俗等各种“品类”。因此,我们应当辨证地看待网络热词这一社会现象。

  第一,网络热词反应了网民的智慧,丰富了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是舶来词语的灵活运用,热词在网络环境中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着,时不时引发大家的关注和会心一笑。

  第二,网络热词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是社会多元文化的集中体现。无论是面对生活上的压力,还是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以及对于社会现象的评论,都可以通过网络热词予以宣泄,精辟的热词直抒胸臆的将情感释放。

  第三,网络热词的出现,加快社会热点、新闻等的传播速度,吸引公众目光。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环境中充斥的大量新闻热点,热词的出现,使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众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也形成对政府的监督。

  但我们同时要看到热词大量涌现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包括:

  第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当网络热词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集中在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方面时,时常具有明显的褒贬倾向,由此在网络上体现出很强的批判意识,并通过网络的扩大效应,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如控制不当可能给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

  第二,热词的大量涌现可能会对传统语言文字的接受形成一定的挑战,尤其是正在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可能因为热词的影响在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上受到影响。

  我认为产生热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的满足并有了一定的保障,这才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刺激和满足;二是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社会氛围宽松自由,这为热词的出现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环境;三是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巨大便利,网络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手段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热词能够热起来,靠的就是网络这个快捷便利的环境。四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热词成为国人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的集中表现,也反映了调侃的社会心理和草根文化的特征。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还寄寓了人们丰富的社会情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对传统文化和文字的规范产生了冲击。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热词,我们既需要开放胸怀,也需要理性鉴别,去粗取精,去莠存良,善加引导,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关推荐:

  2014国考面试热点:食品安全怎能全靠舆论监督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急救车”

  2014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星巴克在中国何以"暴利"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版权声明:如果公务员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公务员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公务员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公务员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务员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