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狠抓作风、从严治吏,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从中央政治局带头践行“八项规定”,到反“四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反腐败取得显著成效,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断上升。
尽管改作风、反腐败效果显著,但一些部门的腐败现象、一些地方的作风问题、一些党员干部违法违纪行为依然易发多发。纵览那些被揪出的“老虎”、“苍蝇”的贪腐劣迹,一条清晰的公权力异化脉络显现:公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再进一步家族化。
即一些政府部门从本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利用掌握的权力谋取部门利益,巧立名目、争权夺利,公权力异化为部门权力,这正是权力异化链条的起点;一些领导干部利用部门权力“设租”、“寻租”,部门权力进一步个人化,主要体现在一把手身上,权力集中、缺乏监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成为市场主体、人民群众办事时的拦路虎;与权力个人化紧密相连的是权力家族化,不少贪腐官员的配偶、子女、亲属背靠官员权力这棵大树,或收受贿赂、或经商拿项目,充当权力与金钱的掮客,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家族化利益集团使得腐败行为越来越隐蔽,并极大地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
为进一步勾勒三个向度的公权力异化脉络,摸清当前公权力异化的现实状况,近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围绕“公众如何看待‘权力异化’现象”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发人深思,如68.8%受访者认为权力异化程度严重,半数以上受访者认为权力家族化危害程度更严重;公众认为房地产、组织人事方面权力异化更为突出,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基层搞“裙带关系”现象普遍;超半数公众认为县一级权力异化更为严重,“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位列最应整治现象首位……
公权力在三个向度的异化,考验执政党的治理能力。本期特别策划邀请了多位该领域知名专家对权力“三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对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如何破解权力异化现象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代尧指出,“绝对权力”的“天敌”是权力制衡,实现制衡的路径有三:一是切实发展民主政治,实现人民主权,“以权利制约权力”;二是建立权力分立制度,“以权力制约权力”;三是厉行法治,“以法治制约权力”。人民主权、限权和法治的三位一体,方能有效规制权力。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方朝晖认为,淡化政治性、回归人性,最大限度地实行官员培养、选拔、监督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也许是未来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避免权力异化的最重要举措。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认为,中国历史上,权力限制的机制一直都是存在的。中国在过去的二、三十年经济突飞猛进,发展迅速历史罕见,但很遗憾的是法治建设并未跟上 。
……
正所谓“树能成其大,乃以其根之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宣示了我们党在反腐败问题上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当前,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部署,越是在反腐败斗争的“爬坡期”,越要一鼓作气、迎难而上,这必将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权力部门化:部门间以邻为壑争权夺利
公权力,是来源于公的权力,也是为公所用的权力和服务于公的权力,这是公权力的本质属性。公权力姓公,而不姓私,这是天经地义的。这个最起码的道理虽然人人都明白,但实践中仍然时有发生公权力异化的现象。比如,公权力的部门化。
多年的体制和制度演进,形成了一个现象,就是绕过政府把权力直接赋予给部门。政府既不是赋予权力者,也不是权力行使者,还不是权力配置改变者。形成强部门弱政府的格局。没有具体权力的政府,怎么发挥其领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呢?这是权力部门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权力部门化的表现之二,是部门之间以邻为壑,争权夺利。一个部门的权力,似乎成为这个部门的“身家性命”,绝对不让别的部门染指。尽管我们花了很多的力气通过机构改革来整合部门权力关系,但实事求是地说,效果不佳,而且成本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