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各级党政机关应该如何深入开展,改进党风政风?各级党员干部应该如何学习领会,务求实效?
“河北省委常委写检查稿,越写越出汗几次想流泪”、“习近平5年3次赴兰考,掀起学习焦裕禄热潮”、“兰考民主生活会辣味十足、刺刀见红”……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对口联系省份的民主生活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窗口,然而这只是习近平群众路线思想中的一个缩影。
记者翻阅《之江新语》发现,除了“辣味十足”、“刺刀见红”的民主生活会,习近平对于如何处理党群、干群关系,走好群众路线还有着更为丰富的论述,而党员干部端正岗位观,善于以群众为师,善谋事、谋成事等内容,更是其屡加强调的关键词。
观念篇·端正岗位观 珍惜在位时
“一个党员,如果与群众距离远了,就与党拉开了距离;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
“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这个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如果不把人民群众当主人,不愿躬身做‘仆人’,那就不配当一名领导干部。”
……
这是《之江新语》中关于如何搞好群众关系的部分论述。记者统计发现,《之江新语》中专门论述党群关系至少有15篇,而对于党员干部树立怎样的世界观,至少有7篇,核心内容是,“官员应该正确对待岗位”、“官员的基本素质”以及“什么是衡量一名合格干部的底线”。
他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不愧于民》篇中强调党员干部应该把心思放在如何为民谋福利方面,不能只盯着个人升迁和利益,这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岗位观。他说,有的干部辞职下海了,还“无车弹铗怨冯驩”,抱怨组织上给他的平台不够大。多大的平台才够呢?平心而论,一个干部当到了县里主要领导,就不能说是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莫道昆明池水浅”,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官有多大?但他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
他在《珍惜在位时》篇中做了相似的表述。他说,权力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副担子,意味着领导责任,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恪尽职守。
对于一名的党员干部的基本素质,习近平强调要善于以群众为师。在《办法就在群众中》篇中,习近平说,在困难面前是束手无策、畏缩不前,还是克难攻坚、奋力前行?作为领导干部理所应当选择后者,应该千方百计采取切实可行的好措施、好办法、努力解决困难。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
见贤思齐,好的干部以先进党员干部为榜样。“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就要以党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学习和树立五种崇高的情感。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情怀感:“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习近平在《树立五种崇高情感》篇中说。联想到最近的焦裕禄等典型人物教育,这里似乎早就埋下了伏笔。
习近平还表达了衡量一名干部是否合格的底线——他用两个“不配”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且措辞相当严厉。他在《主仆关系不能颠倒》篇中说:“一个党员,如果与群众距离远了,就与党拉开了距离;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 他在《主仆关系不能颠倒》篇中说:“如果不把人民群众当主人,不愿躬身做‘仆人’,那就不配当一名领导干部。”强调党员干部首先要躬亲做人民的“仆人”,其次,要心里有群众,乐于接触群众,否则就是不合格。
做事篇·善谋事、谋成事
好的领导干部应该是一个善于与群众沟通的“能手”。
习近平认为,这看似小事,实则是本领高低的问题、群众情感的问题。习近平在《善于同群众说话》篇中说:“有少数干部不会痛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干净、形象不好,在人前缺乏正气。”
搞好党群关系,又不仅仅需要党员干部善于沟通。
习近平认为,一个好的干部更重要的是要能办事。他在《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篇中强调“谋事”能力。他说: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群众多作贡献,而绝不能靠作秀、取宠、讨巧,博取一些廉价的掌声。
他在《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篇中强调要“办实事”。习近平说,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干部,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热情很高,但所办的事倒不一定是群众最需要、最欢迎、最能得实惠的。领导干部一年忙到头,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完善和落实为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就是忙到了点子上。
善谋事,更要谋成事。他在《为民干实事重在办事》篇中说:要为民办事,先要想办事,还要能办事、办成事。
群众评价党员干部的直接标准是干事。习近平认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天职是为人民服务,而为人民服务关键通过干事来体现。记者统计《之江新语》发现,在15篇涉及党群关系的论述中,关于党员干部应该如何干事的论述就有5篇,远远超过其他主题的论述,力度之大,充分凸显了习近平的重视。
政绩篇·群众利益无小事
官员的政绩观,体现个人倾向和立场,也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在《之江新语》中,关于党员干部政绩观的内容也不少。
习近平强调官员要有官德,要合理协调发展和民生:心无百姓莫为官。
群众利益无小事。习近平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篇中均提到党员干部如何看待“大事”、“小事”的问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对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没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
习近平强调要能正确的处理“大事”和“小事”。他说,为民办的这些实事,既体现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惠及全社会的“大事”,也体现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门口的“小事”。“群众利益无小事”。抓好为民谋利的“小事”必须要像抓“大事”那样把求真务实的精神贯彻到为民办事的具体工作之中。
充分重视百姓诉求,重视当面化解矛盾。他在《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篇中以干部“下访”制度为例说,领导干部在危难险重等关键时刻,应该冲在最前列。面对目前大量的群众信访问题,领导干部也应该站在最前面,面对面地做好群众工作。领导下访制度就是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方法。变群众上访到领导下访,不是信访工作的唯一形式,也不是越俎代庖,取代基层工作,而是一种思想观念转变,一种工作方式的创新,一种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
习近平强调,提倡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密切里纳西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针对社会上一些漠视群众的作法,习近平在《之江新语》进行批评。习近平以个别县辩称财政紧张,漠视困难群众帮扶工作为例说:“做好帮扶工作,关键是各级领导心中要时刻装着群众。有的县每年从省里拿到财政转移支付有几千万元,却拿不出几十万元的低保金。如果对群众有感情的话,这些钱是拿得出来的,也是应该拿得出来的。”他指出,是不是在财政上倾斜民生工程也是考量一名党员干部群众感情的重要指标。实际上,这也为当前个别党员干部只重发展,不重民生的浮躁作风敲响了警钟。
“在财政支出上,各地一定要突出重点,优先保障农村教师工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大病统筹、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困难家庭子女就学救助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支出。” 习近平在《把帮扶困难群众放到更突出的位置》篇中说,言辞十分严厉。
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库丨公务员题库手机端丨搜索公众微信号"考试吧公务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