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错误的“官念”须强化与明确治污的领导责任,制定科学系统的考核指标体系
“市长说,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在一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调研时,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听到这样的声音。(6月3日《中国经济周刊》)
某市长说出这一番话,公众与舆论必定一片哗然,但这位市长说的并不是假话,而且这样的想法恐怕也并非个案。
今天水污染的形势已十分严峻。资料表明,从1994年大规模治理淮河至今,我国水污染只是有所减轻,并未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和控制。20年来全国治理大江、大河、大湖,从未间断过,但实效与预期并不一致。
现实中,许多城市都遭遇一样的困境,在城市建设高歌猛进的同时,水质量却每况愈下,且治理的难度不断加大,成本不断上升,治水已经成为了众多城市的“老大难”问题。
“老大难,老大来抓就不难。”但是许多城市的首长,落实治污责任却没有抓发展那样有热情有力度。一些地方的领导更侧重于“看得见”的政绩,比如GDP增速、招商引资数量、园区开发规模等;而短期难见效、不好量化的,也就是“难以看见”的政绩,比如污水管见铺设这样的环境保护工程等就不太重视。其实,“看得见”的政绩与“难以看见”的政绩作为政绩的两种表现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但现实中,一些官员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是因为凭借“看得见”的政绩可以升迁提拔,而一些人花了功夫做了些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留下的是“难以看见”的政绩,却反而有可能被忽视与冷落。这样的落差,导致了一些地方官员工作中只愿栽花不好种树,只想干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对自己有利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某市长不愿花钱去铺设网管,表面原因是“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实际上是担心上级领导看不见,考核政绩时显示不出来。
从这个意识上说,一些地方官员治污认识不高、责任意识不强、担当精神不够,存在着一些模糊与错误的“官念”,与现实的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有关。要转变治污上的错误“官念”,要从强化与明确治污的领导责任入手,制定科学系统的考核指标体系,譬如一些地方推行市长担任“河长”的制度,所负责的河道流域,同比的污染排放削减了多少、河水水质提升了多少、当地百姓的感观认可度能提高多少等等,都一一拿出具体的数据来进行考核问责。(尹于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