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概述
4月22日,“世界读书日”前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回信,肯定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这一创意,指出这是对“全民阅读”活动的生动践行,希望三联韬奋书店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
全民阅读立法的动议,源自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115位政协委员联名签署并提交的《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提案明确提出了“由全国人大制定《全民阅读法》、国务院制定《全民阅读条例》”的建议。
提案由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委员作为第一提案人,当时得到了新闻出版、文艺、教育、社科、经济等多个界别政协委员的支持,葛剑雄、王明明、白岩松、王安忆、陈建功、何建明等114位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委员均在提案上联合签名。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近日在京发布。调查显示,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上年增长0.38本,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0.13本。而韩国人的数量要达到11本,法国人为20本,日本人为40本。又据新华社资料,我国全国书店销售的书籍中,80%是各种各样的教材资料。这意味着,当今中国,我们离“全民阅读”的差距还很大。
相关评论
@尹昌龙:现在由于娱乐休闲活动的丰富,国民在休闲时间里可选择方式很多,因而,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不能保证,浅阅读增加,深阅读减少,这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需要社会对其进行激励,而立法就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吴尚之:全民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使其系统化、法律化意义重大。
@郝振省: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当下,提高国民阅读率的紧迫性有目共睹。阅读立法可以明确国民和社会组织在促进阅读方面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他认为,阅读既是私人的事情也是公众的事情,这需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夜深人静灯下读书确实是很私人的事情;另一方面,组织读书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这就变成公众的事情。而如果涉及建设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则更是保护国民文化权益的事了”。
模拟题
“世界读书日”前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肯定了三联韬奋书店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这一创意,指出这是对“全民阅读”活动的生动践行,并希望三联韬奋书店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对于现在全社会关注的全民阅读运动,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李克强总理也强调我们应该“好读书,读好书。”但是当现代社会,因为“没时间”、“工作忙”,静下心来读书似乎变成一个“奢侈”的习惯。
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少于韩国人的11本,法国人的20本,日本人的40本。并且我国全国书店销售的书籍中,80%是各种各样的教材资料。这提醒我们,我们离“全民阅读”的差距还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三联韬奋书店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确实是值得赞扬之举。
阅读使人增见识长学问,拓展思路,改变思维习惯,促进个人进步,净化心灵、修身养性。就像李克强总理所说,“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倡导全民阅读”并培育阅读气氛,需要多方举措。只有多管齐下,形成文化合力,才能逐步改变民众无暇读书、不屑于读书的尴尬局面,逐渐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着手:
第一,建造并对外开放更多公共图书馆。国家财政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使城市图书馆分布更加密集。并可以考虑在不影响学生、教师使用的前提下将大学图书馆对社会开放。
第二,倡导社会多办书店,尤其多开办一些24小时书店,让“不打烊书店”成为都市的“风景线”、“文化地标”,成为城市“精神地标”。
第三,在公园设免费的阅读亭、在公交站牌设免费的书刊亭,方便每位读者阅读,造福全社会。为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提供基本的基础设施,让公众享有更多的阅读选择权。
第四,在乡村,加大力度建设“耕读书屋”“家庭图书室”“立人乡村图书馆”等公益图书馆,不遗余力推广乡村阅读。
第五,可以尝试软性立法,通过立法提升大家对阅读的重视。并能对良莠不齐的阅读内容进行积极引导和扶持。
第六,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全民阅读的重要性,如多举办读书月、读书会等活动,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
搜索公众微信号"考试吧公务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