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
据报道,一份新推出的榜单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第一摩天楼国家。当前全球十大高楼中,中国就有5座。未来三年,平均每5天就有一座摩天大楼在中国封顶。5年后中国的摩天大楼总数将超过800座,达到现今美国总数的4倍。在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高楼竞赛”的步伐从来就未停过。然而,中国各地摩天楼之高、投资额之巨,依然让很多人惊呼,关于超高建筑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等方面的讨论也迅速展开。
【模拟题】
请考生谈一谈对各地城市建设中的摩天楼热的看法。
【参考解析】
摩天大楼在节约土地资源和打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且它对投资、旅游和商贸活动的吸引力也远非普通建筑可比。但是,从世界各地对高楼的各项评估数据看来,高楼与普通大楼相比,其实用价值、维护成本、舒适便利、消防安全、能耗环保等方面,都不具优势。譬如,外墙清洁、电梯设置、车辆停放等方面耗费庞大,上下班高峰期的人群拥堵也是让人头疼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楼时代”已经过去,越来越多的城市更愿意选择更加经济的方式进行发展。不过,现代科技很发达,建造一个摩天大楼,从建筑技术到消防、安全等方面,只要措施得当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是中国各地竞相建造摩天大楼的热潮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发展又在多大程度上意味着经济泡沫则很值得思考。
从当代经济发展史考察,摩天大楼热几乎也是一种很难避免的现象。
第一,改革开放初期,国内资本极度稀缺,之后的经济政策一直以“亲资本”为导向,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理性选择。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招商引资、借助外来资本发展经济成为各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摩天大楼正是这种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不断升级换代的结果。
第二,长期以来,利用招商引资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思路是摩天大楼热的政策原因。这也说明城市竞争还没有找到内生型的发展模式。时下中国已经走出了资本稀缺的时代,甚至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均出现过剩,其结果必然是亲资本政策的结束。
第三,在房地产调控的形势下,地价也变得越来越贵,越来越难买,这样,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让房子使劲往天上“长”,最后就是“参天”大楼。
第四,政府越来越重视形象,重视政绩,却不顾当地经济发展是否需要。一些地方官员简单的认为,摩天大楼越多,代表城市发展的越好。况且,摩天大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跟那些改善低保户的民生问题比起来,见效更快。领导视察时,一眼就望得见那摩天大楼,啧啧称赞中,官员就看得见晋升的曙光了。
第五,整个中国一片欣欣向荣,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政府对未来预期都比较好,对于“大厦建成,经济衰退”的魔咒,并不是多么在意。时至今日,由政府立项、开发商投建摩天大楼的模式渐成主流。
应该看到,政策转型已经开始,但政绩意识、形象工程,实力象征、物质崇拜,这些导致摩天大楼热的文化心理因素还根深蒂固,这一块的转型十分艰难。热衷于发展摩天大楼这种表面的形象,与限制房价,解决民生问题的形势不符,实际上还是在民生问题上不够用心,单纯重视政绩的表现。政府应该改变惟 GDP是瞻的政绩观念,把鼓励建摩天大楼的心思用在民生问题的解决上,对房地产企业进行引导,把投入摩天大楼的钱,投入到保障房建设,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尽力破解保障房建设的难题。
更重要的是,中国从现代化进程启动以来,一直就缺乏内向化、本土化的发展战略。要破解摩天大楼热这一难题,必须解决决策者们的这个思维盲点。所谓本土或内向化,就是城市的资源配置、制度设计、公共服务和产业结构,优先由本地人提供并服务于本地人。内向化、本土化其实是大多数城市的最自然的发展取向。与之对应的是全国性甚至国际化的大都市,它们具有超区域的辐射能力,其利用的资源远远超出地域范围,其服务对象也远远超出地域范围。按道理,外向都市应当只需少数,承担此角色者也需要具备特定条件,往往是外海内河大港口、铁路枢纽等物流中心,或者是矿产资源中心,或者是全国行政中心。而本土化或内向化策略,既适用于有一点规模的大型城市,更适用于无数二线、三线中小城市。
总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策略在强调全局视野、统筹规划的同时,要适当把注意力放到本土化、内生化的发展方向来,着重建立一个城市区域内部的良性经济循环体系,而不总是试图诉诸外部助力。如果更多城市向这个方向侧重,就不会有那么多一哄而上的国际开发区、环球科技园,中国的“摩天楼热”也就自然会降温了。
公务员行测题库【手机题库下载】丨搜索公众微信号"考试吧公务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