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生加分、三好生、体育生仍是高考加分“三大员”
今年高考录取工作陆续落幕,在中央调整高考加分政策的大框架下,各地高考加分政策明显“收紧”:项目减少,分值下调。
全民关注的此项“瘦身”成效几何?“瘦身”之后,哪些项目仍是高考加分的“重头戏”?中国青年报记者盘点了今年多省高考加分的“成绩单”。
高考加分“三大员”:计生加分、三好生、体育生
中国青年报记者梳理了2014年度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西、海南、湖北、湖南、北京、河南、天津、河北、山西、四川、辽宁、吉林、黑龙江、贵州、重庆、宁夏、新疆、陕西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考加分情况(其他省份信息未在网络公开或已撤除,未能列入统计——记者注)。
从各省已公开的官方数据看,在各项加分中,人数最多的还不是广被诟病的体育、艺术、三好学生加分,而是计生政策加分。
根据各省公开数据,农村人口独生子女和二女结扎户等计生政策加分共39684人。其中,河北省公布人数最多,今年高考加分的农村户口独生子女共33251人,相关部门公布了详细名单。
紧随其后的,是今年高考的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加分,全国已知的共有3715人。
其中,公布人数最多的是北京,该市加分三好学生共2064人,加分市优秀学生干部763人。但按照今年的“高考加分瘦身”原则,这些考生向北京以外地区投档时,则不加分。
位列第三的是体育类高考加分。体育赛事获奖、国家二级运动员加分共3075人,其中四川省公布人数最多,达1022人。
各省的高考加分调整方案各有千秋,但是在体育加分方面,各省却较为一致:基本保留了对体育特长生的加分,广东、辽宁在放弃奥赛、科技竞赛加分的情况下,仍然保留此项加分。
排名第四位的,是各类奥林匹克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的加分。根据目前各省公布的数据,今年高考中,各级学科竞赛获奖加分共627人,职业技能竞赛加分共201人。
在中央调整高考加分政策的大框架下,各地的调整幅度各有不同。例如在奥赛方面的加分,北京、黑龙江、新疆等地保留了全国奥赛一二三等奖10分的加分,而广东、陕西、辽宁等地,则直接取消了相关加分。
排名第五位的,是长期以来争议较大的“品德加分”。今年高考,因“见义勇为”及思想品德事迹加分者共349人。其中,黑龙江省公布人数最多,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328人。
什么项目加分、加多少分都由行政部门确定?
中国青年报记者盘点发现,在今年全国高考加分政策中,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取消了艺术类特长生的加分,但上海、湖南两地,仍然保留此项加分政策。
“我认为,艺术高考加分可以取消。”山东莒县高考辅导培训办公室副主任邴绍明,明确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要鼓励学生发展特长,而不是鼓励学生追求加分。当前我们的教育出现了方向上的误差,导致高考生的艺术教育畸形发展。”
本轮全国各地的高考加分政策调整中,陕西省可以说“幅度”最大。
陕西省将有关体育、奥赛、科技竞赛、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等的加分项目,统一调整为“优先录取”,受到学界肯定。
这与具体加分有什么不同?
“‘优先录取’即在同等条件下录取具有竞赛获奖、体育特长等的学生。以‘优先录取’来取代动辄10~20分的高考加分,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社会的不公平现象。”邴绍明说。
他认为,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通常由学校自己做主,更容易出现“打招呼”的不良竞争。因此,他也呼吁取消这类荣誉称号加分政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目前的高考加分政策调整从本质上来说,是“权宜之计”,“换汤不换药”。
“这些政策今年取消,明年出来,一直说要改革高考加分机制,都没能落实,因为不管怎么改革全部是行政主导的。什么项目加分、加多少分等都是行政部门确定的,这就带来了腐败空间。”
他认为,一些不合理的加分政策主要造成了两方面恶果:一是应试教育下唯分数论的“加分教育”,二是“加分腐败”。
邴绍明也认为,要辩证地看待高考加分。
“对于一些仅仅为了争取高考加分而参加辅导班的学生而言,这是一种负担。为了加分而加分的学习,是一种走极端的表现。”
高考加分必须“公开透明”
今年高考加分政策在各地有不同程度的“瘦身”,但仍有不少公众认为,政策执行存在制度“盲区”。
哪些制度措施,才能保障加分政策的阳光公平?
熊丙奇强调了他一直以来的观点:人大决策、司法问责、民主监督、信息公开、自主招生,由高校决定是否认可高考加分,不再把高考加分加到总分上。“归根结底,这还是应试教育、名校情结在作祟。”
“但现在的问题是,所有的建议陷入了一个‘不落地’的困境。我们每年利用公共资源来讨论这些问题,但没法驱动解决。制度性腐败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修修补补也不会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机制的问题,必须要以‘政府放权’为核心,来进行高考加分制度的改革。”
这名教育专家认为,高考加分政策的存废问题,应该“打开门”。
“行政始终不放权,没有民主决策,不管怎么调整,难以改变本质。应当通过地方人大,将行政主导的权力变为公开决策,也让老百姓参与建言。出了问题要司法问责,而不是单单由学校调查,信息要全面公开。”
公务员行测题库【手机题库下载】丨搜索公众微信号"考试吧公务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