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怎样做恰当的解释
在面试中解释是常用的表达方式。解释的目的是将考官不明白或不了解的事实、观点说清楚;或者是阐释某件事的原因;还或者是将考官的误解及时澄清。
“解释”本身并不难,但要使自己的解释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一定的原则和技巧了。
1. 解释的态度应端正
考生在做解释时,不能因为考官要求你解释的问题太简单而表现得不耐烦或自傲,很多时候,考官并不是真地不懂或没听清,他们也不是想搞清楚你到底懂多少。
考官要求考生解释某一问题,往往考察的就是考生会不会解释。
考生也不能因为自己被误解或自己的回答被怀疑,需要自己做出解释,而感到委屈和不满。考生在做解释时必须态度诚挚,用渗着情感的语言来说明问题。
2. 应适时收尾
当解释实在难以奏效时,考生不必着急,“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考官已经做了某个判断,考生往往很难改变他的观点,这时转移话题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而考生若抓住这个问题不放,非要让考官明白,那样就可能将考生与考官的关系弄僵。
3. 有理有据
解释其实就是阐明考生的论点和论据。在你确凿的证据和一定的逻辑推理的支持下,考官将很容易接受考生的解释。
4. 实事求是
解释时若真实情况难以直言,请考生不要寻找借口、强词夺理,更不能巧言令色,凭空编造。该解释的,就讲明客观原因,表明自己态度;不该解释的,不要乱加说明。
考生若有不便直说的或考生不愿在考场表露的,可以如实向考官说明并请求他们的谅解。
5. 承担责任
当考生被要求解释自己过去工作中的失误或某些不足时,若仅仅说明事情的经过而回避自己的责任,就不明智了。
欲通过自己的解释获得考官的信任和谅解,考生最好勇于承担责任。请放心,对此考官不会只注意“错误是谁造成的”,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谁承担的责任并做了怎样的解释”。
在自己承担责任时,要就事论事,将责任严格限定于所解释的事情上,不要随意扩大。有的考生误以为自己承担的责任越大,就表明自己的态度越诚恳,这种误解后果会很严重。
有的问题甚至只需自己承认自己的失误或不懂,不用解释。例如考生迟到五分钟,除非有确实的理由,否则不要解释,诚恳地向考官道歉就可以了。
五、开放式回答
考生回答问题时,若采取封闭式的回答,即只回答“是”或“不是”而不加以说明,则只表明了态度,而未使考官接受你的表态,甚至让考官感觉考生并不希望自己的表态被认可,因为考生只是淡漠地回答“是”与“不是”,“对”与“错”等。
六、借口说话
面试时的很多问题是直接针对于考生提的,需要考生正面做出回答。而其中的有些问题如果考生“借口说话”可能效果会更好。
例如考官询问:“你认为自己大学期间的成绩优秀吗?”那么考生如果正面回答:“我想应该是不错的吧!”就很难有说服力。而如果考生借用他人的“口”来证实自己,就会有效得多。例如“我本科四年三年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毕业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由于在专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我系唯一的一名中科院院士沈教授让我进入他的实验室,并对我的工作做了中肯的评价。毕业前,在沈教授指导下,我在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学术报告,该刊物的总编认为这篇报告观点新颖、内容翔实……”
借口说话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借的口”——选择的人或事物应该是考官能接受,能认可的。如果考生说:“我母亲一直认为我很聪慧……”就似乎不太合适,因为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够客观和权威。 此外,考生还应尽量将这种方法表达得委婉含蓄一些。有位考生对考官说:“某局刘局长来我校参观时,对我做了很高的评价,并欢迎我毕业后来本局工作……”这样会令考官感到考生抬出某领导来压自己,未免会有抵触之意。
借口说话,既不能大张旗鼓、盛气凌人,又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只要避免了这几点,“借口说话”的技巧就能恰当地运用。
面试语言必须表达得明白和确定无误
1. 避免表达含糊和有歧义
如有考生叙述大学期间某次期中考试期间,他以学生会干部的身份发起了一次“考试不作弊”的活动。该考生用,“中考”来指“期中考试”造成考官们误以为初中毕业升高中的考试。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歧义用语。
2. 指代清楚
口语不同于书面语,后者可以大量使用代词,而读者有足够的视觉空间容纳上下文,因此,代词使用得多没关系。而口语速度快,如果代词用的太多,考官难以根据上下文(根本无下文)来分清指代关系。尤其是“他”“她”“它”在口语中是分不清的,因此考生在考场上为了避免指代不清造成的误解,可以少用人称代词,能用姓名的地方尽量用姓名。
3. 情节叙述需提供确切信息
有些考生回答问题,不紧扣题意,泛泛而谈,例如被问到对过去的某件过失怎样认识时,考生回答:“有一次我做错了一件事情,我觉得……”这样的回答由于未提供足够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
4. 避免使用语义含糊的词语或句式
有些词语本身就语义含糊,一些句式也是这样,如:“可能”“也许”,“如果必须做出结论的话……”等。
5. 不要随意省略主语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口语可能很随便,经常在谈话的双方都明白时省略主语,如:“昨天去哪了?”对方不会听不懂。但考场上既使双方都能理解的情况下,也最好不要随意省略主语。面试考场上应使用较正式的口语,尤其是必须注意对考官的称呼不能省略,如考生询问“我的观点对吗?”就不如“刘处长您认为我的观点对不对?”的说法好。
同样的道理,日常口语中顺序颠倒的说法也不应该省,如:“来了,您!”应该说:“您来了!”
6. 不用方言
除非考官同意,否则考生在考场上尽量使用普通话。有些特殊的职位可能要求会某种方言则另当别论。
考生有时发现某考官是同乡时,情不自禁地说几句家乡话,这倒不打紧,但注意适可而止。 另外,考生不要在语言中夹杂外语,如不时地蹦出些:“Thank you/OK/Yes”等。
7. 可以在话题末尾做一个小结
对于一些时间、空间、逻辑结构不明显的叙述或较长的一段话,考生可以在结尾言简意赅地做一个小结,给考官一个清晰、完整的感觉。
8. 增强谈话的逻辑结构
考生可以多使用一些连接词,加强句与句之间的承上启下,并突出逻辑关系。
考官跟考生的寒暄怎样应对
有时候在面试开始时,考官主动与考生随便地聊一聊天。有的考生这时不知道考官是什么意思。他们会暗自纳闷:“这种寒暄要考察我的什么素质?”“考官是不是话中有话呢?”其实考官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融洽一下考场气氛,尤其是有些考生过于紧张或拘束,这种寒暄就能起到放松的作用。这是考官科学测评人才的一种技巧,也是考官友善态度的一种表示,考生大可不必顾虑重重,只要热情地随声附和就可以了。但寒暄作为面试的“序曲”,不应该喧宾夺主。有的考生见考官随便地与自己寒暄,就忘了这个原则,自己主动地寻找话题,面试中的寒暄绝对不是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之间的寒暄。
适当地引用一些谚语、名人名言、成语典故会突出考生的文化底蕴,通过所引用内容的深度来衬托自己的成熟
如考生不小心说错了话,自我解嘲地说:“的确,正如一位名人所说‘真理往前面走一步,就是谬误’,我刚才显然多走了一步。”这样的引用不仅表现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也为自己的一时失误找到了理直气壮的解释。
但考生引用名人名言等仍要掌握好度,别让考官把自己当成词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