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疑因嫌母丑拒见探亲母亲”“湖北武汉或建世界最高双子塔”“传云南小学生用江水泡饭 校长称是生活习惯”……不知从何时起,“疑”“或”“传”等意涵推测性质的字眼频频钻入新闻标题,读罢叫人疑窦丛生。浏览消息却带来越来越强的悬疑体验,不禁要问:这样的报道,还能叫新闻吗?
遵照新闻学的经典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什么、真相在哪里,堪称新闻报道必须解决好的核心问题。正因此,在新闻价值各要素的排序中,真实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是新闻的生命。信息本是对不确定性的消除,“疑”字新闻接二连三、“或”字标题满天飞舞、“传”来“传”去形形色色,使新闻信息云雾缭绕,既让人捉摸不定、感到费解,也可能形成误导、造成混乱,酿成严重后果。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也消解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影响到新闻界的公信力,暴露出一些媒体漠视责任与诚信的倾向,贻害甚广、遗患无穷,不能不引起重视与反思。
有的媒体惯用“疑”“或”“传”等字词,表面上是出于严谨、不轻易给出结论,仔细推究却是既想抢时效、夺眼球,又想省去采访调查的功夫,同时给自己留点余地。然而,新闻标题不是小说标题,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新闻报道也不是悬疑剧,不能为了吸引关注就对事实敷衍塞责。作为专业机构,媒体有责任核实信源、探寻真相,向受众传播准确无误的信息,而不是一报了之、做甩手掌柜,把甄别真伪的任务推给读者,让他们去自行求证。
随着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相关应用广泛普及,媒介环境、舆论生态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日渐加剧。当注意力资源变得相对稀缺,为争抢“第一落点”、追求“爆炸效应”,一些报刊、网站甘当“标题党”,无所不用其极,不惜以自身声誉做赌注,一味求新求异求快,一步步滑向新闻失实甚至虚假新闻的边缘。回溯既往,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晋绥日报》就曾发起反“客里空”运动,认真检查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坚决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种种“悬疑新闻”,可说是滑向“客里空”的催化剂;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我们对此尤须保持警惕。
“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了。”正所谓“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传播技术是把双刃剑,如果说真实信息的传递早已能做到无远弗届,不实信息特别是谣言的扩散也前所未有地便利。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只有用权威消息战胜小道消息,用确定性战胜可能性,用经得起推敲的事实去澄清每一个网页、每一个朋友圈,谣言才会无处藏身,真实才能充盈每个人的生活空间。
新闻工作是神圣的。新闻工作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一些老记者回忆新闻职业生涯的黄金时代,常言“走到哪都受尊重”;如今,“防火防盗防记者”竟成为社会流行语。这种反差警示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拒绝悬疑、进行负责任的报道,不仅是所有新闻人的天职,更是赢回信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