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吃空饷”成为机关及事业单位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媒体的报道中,或有官员久已获刑仍照常领工资,或有官员子女仍在上学已然领工资,诸如此类,举不胜举。据9月25日《新京报》报道,近期,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一些省开始清理“吃空饷”的问题,到目前,河北、四川、河南、吉林累积已有10余万“吃空饷”者显形。
可以说,在许多基层机关及事业单位中,“吃空饷”已然泛滥成一种机关常态,在这种机关常态下,“操盘者”轻车熟路、得益者心安理得、其他人则见怪不怪,虽然往往有媒体披露一二,然而并没有对潜伏在暗处的“官仓鼠”们造成太大的影响,而所谓的问责与整治则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对这一违法乱纪的行为形成有力的打击,更谈不上挖出灰色、黑色利益链了。
“吃空饷”何以泛滥至此,是什么造成了某些基层机关吃空饷泛滥的机关常态?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制度漏洞太多、权力运用过滥、监管及查处力度太小,由此而导致违法操作太过简单、违法成本太低。
首先,从现实情况来看,能安排“吃空饷”者,往往都是相关单位的主要领导或者上级主管领导,他们在相应机关内部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有几乎可以随意运用的权力,利用冗余的编制安插进一两个“吃空饷”者实在是太简单。甚至在现有的机关生态及权力格局下,往往根本不需要领导自己动手,自有相关人员展开操作,更不乏下级机关以安插领导近亲属“吃空饷”为贿赂的手段。在这里,权力的力量及制度的漏洞使制度基本上失去了约束力与执行力,为“官仓鼠”们大开方便之门。
其次,相对于涉案金额动辄几千万乃至上亿的“大老虎”们,这些“吃空饷”的“官仓鼠”们所涉及的违法利益算不上大,往往累计数年也就几万或者十数万而已,仅仅相当于“大老虎”们的一个零头。所以,在“大老虎”们横行的情况下,上级机关对此也就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察部门对此也就能过且过、缺乏监管与查处的动力。甚至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门的权力生态中,“吃空饷”被视为领导赚点“零花钱”的普遍方式,被视为理所当然之事,甚至成为上级领导拉拢人心的手段,成为机关生态的“潜规则”,就更谈不上强力的查处与监管了。在这种情况下,偶有的清理与查处的板子也往往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通常是以清退了之,而对受益者及“操盘手”来说,违法、违纪成本太低,起不到震慑的效果,故而也就无法真正割除这一“财政毒瘤”,走出“割一茬、生一茬”的治理困境。
综上而言,某些地区、部门“吃空饷”泛滥,乃是制度漏洞、监管乏力以及惩处不力等多种因素共同催生的“潜规则”横行的机关生态使然。表面上看,“吃空饷”问题涉及数额较小,社会影响不大,相对于反腐肃贪、打“老虎”来说,相对较不重要。然而,首先,积少成多,小腐也能累积成大贪污,单个的“官仓鼠”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大量的“官仓鼠”们往往会造成巨大的财政漏洞及财务亏空,其金额不亚于“大老虎”们。其次,相对于“大老虎”们,往往是这些行走在违法乱纪的边缘、钻制度漏洞的“苍蝇”们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机关的生态,营造起权力的氛围,腐蚀了基层治理秩序;这些人也往往是官场“潜规则”的忠实奉行者,是畸形权力生态的主要受用者;更重要的是,往往是这些人因其直面民众,其一举一动最直接地影响到群众的生活,其所作所为也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可以说,打“老虎”虽然重要,但根治“吃空饷”的“官仓鼠”们也同样紧迫。
而要根治“吃空饷”这一问题,就不能止于“清退”,也不能在查处中“高举轻放”,要节制滥用的权力、查补制度的漏洞、加强惩戒的力度,方能使“官仓鼠”们无容身之地。
公务员行测题库【手机题库下载】丨搜索公众微信号"566公务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