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离开原生家庭和熟人社区涌入大城市经常带有逃离的意味,但逃离中他们渴望原生家庭的支持,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他们不再认同父母所代表的文化,又没有能力在各方面划清界限,这种首鼠两端似的尴尬最终导致了被逼婚时的难堪。
春节将至,逼婚大战将再次开幕。“战争”双方——许多父母长辈和许多年轻人或许都各自做好了忧心忡忡的心理准备,去年刷遍荧屏的相亲网站“逼婚”主题广告及被其激起的愤慨还记忆犹新,今年,不知道还会上演什么主题的节目。
逼婚是代际间观念分裂的结果
逼婚背后的价值观从来都在,一是到了一定年龄就得赶紧结婚,二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要遂父母心愿。但过去不会有逼婚的社会现象,是因为多数人都遵循了这两种价值,不会和父母有那么多冲突。从这个角度说,逼婚是时代转变,代际间观念开始分裂和矛盾的结果。父母一代仍以传统生活模式规制下一代,而年轻人开始在观念上不以为然,行为上不顺应,于是才有逼婚。
然而年轻人仍处在被动的位置上,因为社会、父母乃至他们自己,都仍然相信父母的家庭权威,虽然这种权威往往是以爱护、关怀乃至示弱的方式施行的,在这种权威之下,下一代总是被当作未成年人一般对待,不予独立平等的人格地位,即使他们早已成年。如果年轻人不再信服父母的权威,代际间温柔的压迫就只能让步,但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孝顺”、“报恩”仍然是社会主流价值,让父母放心,让父母骄傲云云,仍然将人的自由意志捆绑于原生家庭,以父母的评定约束年轻人的生活选择——不管你做什么,最重要的是让父母满意。这种主流价值赋予父母强求子女的自信,却让年轻人没有自主的语言,所以,面对逼婚,很多人往往只有压抑、烦躁和无奈,却无法有力地正面沟通。今天的城市年轻人多是独生子女,有研究者指出,和通常的看法不同,这群人其实是“过于负责任”的一代。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承担父母的所有期待,“不让父母失望”是他们的驱动力,也是他们卸不下来的包袱。
现代年轻人仍严重依赖原生家庭
虽然今天的年轻人往往受过比父母更好的教育,有更广的见识和生活前途,但这看起来并没有带来家庭父权的衰落。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发展严重依赖父母的投资,受教育要父母出学费,就业要父母找关系,买房要父母出首付,工资菲薄或失业要“啃老”,“拼爹”式的生存竞争让他们未必情愿地维持着与父母的紧密关系,强化原生家庭对他们的控制力。媒体说“高房价摧毁了年轻人的梦想”,或许梦想仍在,但需要父母支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把父母对子女的养育视为投资,投资要以子女听命作为回报本来是父母缺乏安全感的体现,而子女一代的缺乏安全感正相应地让两代人结为共同体,但这种结盟的代价是子女自由选择的折损,让他们处在或因不听命而内疚,或因听命而无奈的两难之中。
实际上绝大多数年轻人并不想做决然的抗争者,他们不是不愿意结婚,只是不想早婚和为完成人生义务而结婚。他们希望婚姻有更多情感的高质量并且不妨碍其他人生计划,而一些父母仍然只将结婚视为一系列“条件”的务实匹配。
爱情和理想在家庭中、在两代人之间为什么经常羞于启齿,这是很有意思的,或许是因为家庭与父母的功能定位就是解决实用需求。而熟人社区中相互监察的标准也没有任何心灵成分。年轻人离开原生家庭和熟人社区涌入大城市经常带有逃离的意味,他们想逃离集体的陈规与世俗。但逃离中仍然渴望亲情,渴望原生家庭的支持,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却不再认同父母所代表的文化,又没有意愿、没有能力在各方面划清界限,这种首鼠两端似的尴尬最终导致了被逼婚时的难堪。
缚手缚脚的年轻人无法说服父母更不能反抗,只能忍耐和背后抱怨,反逼婚的矛头只能指向广告,指向亲戚邻居。两代人有观念差异,但这不是关键,因为差异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设界限,以及谁有权设界限。最终是社会能不能承认和支持个人去自主地生活,从这个角度说,逼婚在每个家庭中造成的损害,实际是一种社会性的代价。重建代际关系的功课并非私人问题,例如,如果我们都能停止贬低“剩女”,停止赞美“三代同堂”式的幸福,就可以是贡献了。
关注"考试吧公务员"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公务员报名、真题答案、备考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