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魅力在历史传承,这是整天待在办公室里绞尽脑汁的人们发明不出来的,而是要真正到“底下”去看一看,否则再怎么折腾,依然不接地气。
据《长江商报》报道,武汉某大学斥资400万元在校园内修了一道“长城”,全长1.6公里,内设楚汉关、雄关等,校方称,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搞好校园环境,无可厚非,400万元投资也不算太多,但应警惕这样的倾向:一谈文化建设,就是修景点、盖大楼,就是将传统文化符号硬性移植进来,结果是千人一面,只能比谁花钱多,谁建的体量更大,这就变成了炫耀与奢侈,而与文化相乖。
长城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但受教育、宣传等误导,人们以为长城都建得像八达岭那样雄伟,其实绝大多数长城形制简单,甚至只是用土垒出一道矮墙,古人也明白,作为军事设施,能抵挡骑兵即可,何必外表光鲜,徒耗民力。
明代把八达岭修得很漂亮,因为天子脚下,不敢马虎,可它并没能挽救腐朽王朝的灭亡,无怪乎康熙会说“修筑长城,实属无益”,清古北口长城坍塌,官员请修,康熙却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
一个封建皇帝,尚知谋国在德不在险,可为何在今天,一谈文化建设,很多人却不自觉地只想修楼,不想树人?
原因无外乎三点:一是修楼快,树人慢,绩效考核上不划算;二是修楼简单,树人麻烦,搞不好给自己培养掘墓人;三是树人以德,可在多元化社会中,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如何有机协调,仍在博弈中。
我们正处在转型期,优点是有活力、有激情,缺点是多摩擦、多冲突,作为学校管理者,既要出业绩,又要无差评,确实不是件容易事,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多投硬件少投软件,只选传统无视新造,可人人四平八稳,自然山寨遍地。
其实,校园修长城真是弘扬文化?且不说长城本身也有保守、封闭、压迫等负面的文化含义,否则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岂能流传千年?即使是在古人看来,长城也绝不是什么休闲、观花、玩耍之所,要造景,恐怕也是靠虹桥、楼台之属,将学校建成伪军事要塞,岂不让人笑掉大牙?而这种文化,还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文化不是大杂烩,不是垃圾箱,更不是把鸡鸭鱼肉等“硬菜”都盛到盘子里,就算有文化,文化的魅力在历史传承,在其内部逻辑,在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这是整天待在办公室里绞尽脑汁的人们发明不出来的,而是要真正到“底下”去看一看,否则再怎么折腾,依然不接地气。
当然,相关人员也未必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今天修长城是一笔钱,明天拆长城又是一笔钱,而后天再修个故宫之类,还是一笔钱,有了这层诱惑,谁还管什么文化啊?
关注"566公务员"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公务员答案、公务员真题等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