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报与清研智库联合推出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4.8%的人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卖面膜。还有很多人自己也参与到面膜销售当中。可怕的是,这些面膜都是标准的“三无”产品。(5月4日《新京报》)
看到朋友圈有人卖面膜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了解到有这么多人参与其中着实让人震惊。从“神仙姐姐”周梦晗到遍布你我之间的普通代购者,面膜似乎已经成为了“朋友圈之觞”。微信,这个曾经的社交神器,何以演变成面膜“攻城略地”的大本营?
面膜卖的是颜值。不难发现,无论是“网红”如周梦晗还是你我身边搞代购的普通同学,她们的颜值都普遍偏高。其实推销面膜的步骤很简单,首先贴出一张自己的自拍照,然后在旁边附上产品并介绍其功能,最后吹嘘说是使用了产品后的效果。虽然有美拍“助纣为虐”,但不可否认代购者本身在圈子里长得就不错。换句话说,“丑女”卖面膜的还真少。如果连自己都不靠谱,谁还相信你的产品?
面膜卖的是情感。其实在微信出现之前,微博和QQ空间里很少有人像这样推销产品,为什么?因为微信由极具私密性的“强关系”构成。它不像微博和QQ空间,评论和点赞啥的大家都能见到,如果你不是我好友的好友,你们两人之间就无法取得联系,这一点就让朋友圈有了“一对一”的独特优势。在信息不流通的状态下,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了“VIP”。
曾经就碰到这样一位高中同学,她推销面膜时满口喊我老同学,还说这款产品是为我“特别定制”的,最后还不忘来一句“欧巴,就照顾一下人家生意啦”。碰到如此撒娇卖萌的小伙伴,哪个人的心能不化?即使明知她用相同办法骗了不少人,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值得注意的是,当信息只通过熟人、朋友圈这样的私密圈子传播时,即使面膜出现质量问题,也很容易在熟人关系间被“消化”掉。毕竟大家都是朋友,谴责数落几句就算了,谁也不好意思为了几张面膜就撕破脸甚至诉诸法律吧?
面膜能在朋友圈大行其道除了销售者自身的“魅力”以外,其实还反映了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不信任。
纵观被爆出来的代购者,她们销售的产品大都是看起来高高在上的“外国品牌”。面膜之所以能通过炫功能、造概念、搏出位、再通过层层代理加价卖给消费者,看中的正是我们这种消费心理。
一直以来,中国都深陷“毒大米”、“瘦肉精”、“早产奶”这样的消费舆论当中,不少人早就对中国产品失去了信心。前段时间报道的民众去日本抢购马桶就是最好的例证。护肤品又关系到一个人的“门面”问题,消费者肯定不会怠慢。现在有“物美价廉”的“国际大品牌”摆在面前,任谁都会动心。
当然了,监管部门对微商的放纵也是面膜“肆虐”的重要因素。大部分面膜不仅无批准字号、无质量认证,还涉嫌夸大虚假宣传,这样标准的“三无产品”出来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为何无人去查禁?恐怕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侥幸心理在作祟吧?
面膜,说小了是少数人牟利的手段,往大方向看确是整个中国的消费心态的反映,甚至关系到电商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面膜可以毁了朋友圈,切莫让其毁了中国消费的未来。
关注"566公务员"官方微信,获取最新资讯、职位表、真题答案等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