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热点背景】
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国家公祭仪式,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并亲切会见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亲属代表。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仪式并讲话。(新华社)
【命题预测】
请概括一下国家公祭仪式的社会功能。
【解析】
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
1、唤起国民的历史记忆,有维护和平的功能。
灾难深重的历史给人们留下关于耻辱的记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也是为了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唤起人们的抗争记忆。这种回忆不光是耻辱的记忆,还有后期全体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夺取胜利的记忆。而中国军民为了抗战胜利而做出的斗争,归根结底是为了追求和平。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告诫大家日本军国主义所带来的中日两国的巨大伤害。告诉我们要从两国国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二、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奋斗,有凝聚力量的功能。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本身是政治动员的方式之一。通过举行这种政治仪式,凝心聚力,使全国人民献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抗日战争是中国取得的反对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伟大的抗日战争培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战精神始终是激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奋勇前进、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逝者、告慰先烈、感恩友人、昭告世界,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就是要用抗战精神动员全国人民凝心聚力于“伟大梦想”。
3、表达和宣示中国人民的崇高愿望和坚定立场,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不仅是进行政治动员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是表达政治主张的绝佳机会。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一些国家提出了“中国威胁论”,其中一个担心就是害怕中国因为无法忘记近代以来的屈辱,崛起后必然要称霸报仇。实际上,中国政府一直奉行和平发展的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全世界瞩目。利用这个机会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非常合适。俞正声在讲话中指出,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为了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这就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使命充分表达了出来。这种表达,让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让大家认识到中国人的友善和这个民族的真正特质,有利于推进文化认同,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播功能。
4、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团结群众的功能。
国家公祭日是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体现的是对群众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而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因此,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国家公祭日,将国民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缅怀逝者,不是在宣泄情绪,不是在倡导民族复仇,而是提醒了所有人民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一个人,超越了个体、家庭和小圈子,也超越了血缘、社交圈与乡土的情感,是一个整体,是共同在悲痛,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是所有人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体会到国家统一强大的重要,让民族精神提升,让我们更加爱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