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在结构化面试考试中,很多考生最不愿意碰到的就是综合分析题,尤其以哲理类综合分析题为最甚。因为在考生印象中,哲理类综合分析题一般都比较抽象,作答难度增加,大家答题的时候经常感到词穷、无话可说。殊不知,只要能记牢搞清这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再辅以相应的答题技巧傍身——用好论证案例——哲理类综合分析题不但能答上来,也很容易答出彩。
题型辨析
如果在考试时题干中要求对某个词、某句话、某个故事谈看法和理解,这道题就属于哲理类的综合分析题。在答此类题时,统一的答题思路为“三步走”: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落实观点。在提出观点部分需要解释题干信息所蕴含的本质,要求考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论证观点部分是围绕所发现的本质进行分析论证的过程,可以采用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即要么讲道理要么讲故事;落实观点的部分考生可以联系国家、社会、个人、自身实际浅谈对策。
事实论证
根据上述答题思路,今天我们要具体讲的就是论证观点部分的事实论证。既然是要讲故事,那么就必须考虑三个问题:要选好例、用好例、评好例。
选好例,即围绕本质,找到最契合这个观点的、最能让人信服的案例;用好例,即考生用最简练、精干的语言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思想,阐明案例。除此之外,评好例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内容,很多考生在列出案例之后就认为分析论证已经结束,而实际却并非如此。在给出案例之后,很关键的一步是将案例和观点联系起来,用案例说明从题干信息中挖掘到的哲理本质。
丰富素材
掌握了事实论证的要领之后,下一个关卡就在于考场上怎么在最短时间内想到最合适的例子。这就需要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积累,多去积累历史上的典故、当下的热点事件或现象,平时下好功夫考场上才不会怯场。但是多数考生对于积累都不是很擅长,所以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已经积累到的有限案例。
第一,不断丰富更新素材库。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袁隆平先生的例子大家都清楚,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这个例子好不好用?答案是肯定的,没有问题。但同时,如果大家都用这个例子,那就成了大问题,意味着你的面试题答的中规中矩,不会出大错也不会让人眼前一亮,随之而来的也就是表现平平的分数。可是考生们往往忽略了一件事情:袁老先生的一生是动态的,他的科研工作也并非停滞不前。2017年9月,87岁高龄的袁隆平就宣布了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成果以及“海水稻”的阶段性研发成果。可想而知,如果大家还在用老先生几十年之前的案例时,如果考生能清晰地论述其最新成就,自然能脱颖而出。
第二,善于联想归类记忆。想捧起一堆零散珠子不容易,但是如果把它们串成一串,想要拎起来易如反掌。记忆也是如此。案例的积累不能是单枪匹马的晃悠,而应该将相似的案例予以归类,这样才能在考试时下意识想到更多可用案例。比如,如果看到了袁隆平先生的最新成果,接下来就可以搜一搜最近有哪些科学家值得我们学习,看一看科研领域有哪些好用的案例。那我们就会发现“二等座最尊贵的乘客”刘先林先生、“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致力于为国家培养科研人才的施一公先生、将60年的科研生涯贡献给祖国火炸药事业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为突发传染病的防控构建坚固堡垒的侯云德先生……
第三,多角度利用案例。除了归类记忆之外,一个案例多角度分析也是非常好的扩充素材库的方法。依旧以袁隆平先生的例子举例:从1964至今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可以论述其坚持和奉献;作为科学家经常泡在田间地头,可以论述其实干精神;赴各国进行技术指导可以论述心怀天下和仁爱精神……由此可见,同一个案例可以用在论述不同的观点中,如果每一个案例都可以下这样一番绣花的功夫,日常注重进行思维的发散训练,那么考生在考场上必然能滔滔不绝,而且所用案例和剖析角度都是新颖切题的,结果也是大家共同乐见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考生能认真揣摩,注重积累,多加练习,相信诸位一定可以对哲理类综合分析题得心应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