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试考场上,如何利用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来打动考官、博取高分,这是所有考生都希望了解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求的……考场上,除了缜密的分析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技巧之外,见多识广、旁征博引也是很打动考官的一个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在面试作答中如何运用好我们积累的事例故事。
我们先来想想哪些地方可以运用事例故事?了解过面试理论的考生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在哲理类题目的论证过程中可以运用事例,这确实是事例故事运用的主要方面,但在其他地方我们依然可以选择用事实来充实我们的内容。
首先,在岗位匹配类题目中运用事例故事更能体现真情实感。
岗位匹配类的题目通过考察我们对自身、对岗位的了解和认识,来看我们与岗位是否相匹配以及匹配程度如何。求职动机就是典型的例子,它通过考察我们报考该岗位的动机、理由,来判断求职者是否适合该岗位。在答这类题目的时候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很难出彩,这个时候事例故事就可以出来帮忙了。比如有的学员会说我之所以会报考该岗位,是因为它离我家比较近,方便我去照顾父母。这样的作答没太大问题,但我们有更好的选择:我之所以选择报考该岗位,有一部分原因是母亲的一条消息。我毕业之后在北京找了一份待遇还不错的工作,虽然北京离山东不远,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回家的机会确实不多。父母虽然很希望我能留在他们身边,但是他们从未要求过我什么。有一次早上,我睁眼之后看到了母亲给我发了一条消息,她说:“儿啊,你不在身边,我们以后可怎么办啊?”原来那天夜里,父亲突发心梗,母亲虽及时发现,但却无力独自将父亲送往医院。深更半夜,只能去敲邻居家的门,让邻居大哥帮忙把父亲送到医院。父亲虽然脱离危险,但母亲却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才有了这样一条消息。了解到这件事之后,我毅然选择辞掉北京的工作,回到父母身边。
同样的意思,因为加入了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的回家理由显得那么感人,相信考官也一定会被打动。
其次,在时政类题目中运用事例故事彰显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深度。
时政类题目考察我们对社会上一些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作答过程中,在展现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加上一些事例来增强说服力。比如在分析“低头族”的危害时,大部分考生可能会说,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同时也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这样的论述,总会让人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同样的意思,我们试着加上一些实例:这样随处可见、逐渐低龄化的“低头族”现象,一方面,会严重影响使用者的身体健康。比如视力,目前我国近视患者已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其中无节制的使用电子产品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更遑论频频发生的因为低头走路而导致的交通事故了。另一方面,会严重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新闻:几个年轻人回家去看望从小带大他们的爷爷奶奶,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类似的内容在现实中也时有耳闻,就是因为过度沉溺手机,忽视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正如网上的一句话所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这样的论述加上事例之后就显得丰满了很多,也更加有说服力了。
最后,在哲理类题目中用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来同频共振、凝聚共识。
哲理类题目的论证过程是事例故事运用的主要地方,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很多考生在用事例故事的时候会出现雷同的问题,比如大家之前常说的马云、屠呦呦的例子,今年又变为了廖俊波、黄大发等等。千篇一律的事例会让考官产生听觉疲劳,再好的例子大家都用就不再有价值。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用例子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么几条原则:第一,国家方针政策、社会现象优先于人物事迹。用国家的一些理念、方针、政策或者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来作为例子,不仅不会重复,而且会体现出我们的政治积累。比如谈大局意识的时候,我们可就用“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或者协调来论述。比如谈团结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论述,这样效果更好。第二,在阐述人物品质时要有事例佐证。成功的人都是相似的,在他身上可能很多优秀品质都会有所体现。很多考生在谈的时候就会简单说:人物+品质+成绩,比如马云在创业时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失败,但他从没想过放弃,才有了今天的阿里巴巴。这样的表述有些套路化,把品质代换一下就可以成为其他的主题,这样的万能句式并不会打动考官。所以在谈人物品质的时候最好加上一些具体的事例,比如:马云在创业初期确实困难重重:搞"翻译社"生意惨淡,靠卖袜子补贴,受尽白眼;逢人就讲互联网,被人当成“大骗子”;4次连续创业失败,抱头痛哭……在这些挫折面前,马云痛苦过、失落过,但他从未放弃,擦干眼泪从头再来,才有了阿里巴巴这一中国互联网史上的奇迹。这样加入符合主题的细节才能让事例更加丰满。
事实胜于雄辩,故事和事例是有血有肉的,它胜于一切空洞无物的说教,很多道理在事实面前不言自明。以上管中窥豹,我们简单探讨了事例故事在面试中的运用,希望大家能够有所体会,有所收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