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准备素材,积累知识填充血肉
(一)自我梳理与职位梳理
我们知道,面试考试归根到底是要回到“职位匹配”上来,也就是所有题型都在某种程度上应该隐含职位匹配的要求。考生在备考时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对报考职位的职责、性质、单位概况等有所了解。另外,考生还需要对自己的经历、特点等做一个很好的总结。这些对职位和自我经历的梳理,将成为考生面试答题时的出发点和展现自身优势的素材。所以考生应该花时间去了解和梳理两方面内容:
其一是报考单位和职位信息,包括:单位性质、主要职能、组织结构;所报考职位的工作性质、任务责任、职位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术特长、个性特征等。
其二是考生的自身经历,包括具备的知识架构、能力特长、性格特点、优点缺点、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价值观、报考动机、录取规划及落选计划等。
外交部、商务部、银监会的考生尤其要做好自我梳理和职位梳理,因为这三个部门面试题中自我认知类题型比例很高,需要考生谈自身、谈报考、谈职位认识的题目非常多。商务部和银监会的考生在梳理完毕后还需要翻译为英文,以作答题之用。
(二)学习政策理论、关注社会热点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综合分析题比重很大,其中社会现象类试题多是社会热点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这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考面试题目本源都来自于社会热点事件,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了解现实社会中的热点事件和热点问题,还要学会剖析热点,吃透热点。
如在2010年1月4日,由哈尔滨发往包头的1814次列车行至乌兰察布市商都县时,被大雪围困在山沟中,车上食品、饮用水等物资短缺。在被困23小时后,经过救援队伍的抢险终于通车。这个热点事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出现在2010年3月6日下午国家公务员考试重庆国税面试题中。
而2011年国考面试题中涉及的热点更多,比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血荒、红歌热、网络热词盛行、志愿者现象、广州地铁免费事件等等,大多数都是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初发生的事件或关注较多的问题。从中我们感知到面试非常注重时效性的显着特点。同时,掌握一些时政热点,也有助于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提升理论高度,增强内容的丰富性。那么具体来说,考生应该做到:
一方面是对政策理论的储备。考生可以多阅读“十二五”规划、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十七大报告以及在今年人民最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并要做到一学、二思、三用。只有这样,考生在答题时才更有高度和深度,才能答出政策理论水平。
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多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及一些社会流行语,如“幸福感”等,考生在平时可以多浏览人民网、新华网、政府网等网站和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报纸。尤其是新华网有个专栏是评论,其中包括正方和反方的评论,可为考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通过及时搜集和掌握最新的社会热点,多加思考,勤加分析。这样不仅能积累答题素材,充实答题内容,还可以培养公务员式的语感,产生认识上和能力上的质变。
另外,考生在素材准备时,还可以有意识地积累一些领导人语录、名言警句、英雄模范人物事迹、典型案例,灵活运用于答题之中。对于应急管理类的题目,考生也可通过阅读我国政府发布的系列应急措施和应急预案,学习典型应急事件的处理方式和原则,提高自己的应急应变能力。总之,通过多读多看,培养公务员语感、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思维,使自己在答题时有内容、有深度、有个性,不给考官模版化、套路化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