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秋节前夕,新华网推出《记得吗?我们曾经这样过“中秋”》专题,以组图的形式展示了不同时间段,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庆祝中秋佳节。步入新时代,虽然过节的方式有了全新的改变,但人们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美好愿景追求却从未改变,因为传统的节日里有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密码。
不可否认,由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国的节日民俗文化有所淡化。以端午节为例,很多人对端午节的意义知之甚少,生活在高楼大厦中的孩子们不识菖蒲、艾条模样,没有条件参加赛龙舟,也就难怪他们把“端午节”视为“粽子节”“吃货节”了。
随着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属于强势文化的西方文化在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深入,西方文化伴随外来经济逐渐在中国蔓延,传统节日在和西方节日的竞争过程中,开始处于下风,西方节日在商业化的运作下不断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节日,很多传统节日都流于形式,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蚀,传统节日的群体记忆变得模糊,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热情也日趋冷却。
可见,在这个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转化、向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传统节日的淡化难以避免,但节日若是被人们淡忘,甚至寻觅不到一息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那将是危险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尊重不善待传统文化,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弘扬传统节庆文化,让人们懂得过节,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重视的课题。
为此,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要有所作为,积极支持和鼓励民间以多种方式营造浓郁的节日气氛,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感受文化韵味。比如,可以多举办一些群众喜爱的民俗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体验和感受传统节日文化。
与此同时,节日文化的传承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比如,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开发一些物美价廉的节庆文化产品,利用新媒体多创作一些易于传诵的节庆宣传品。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和教育部门亟须有意识地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将民俗文化内容写进课本,融入课堂和社会实践中,增强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体验和理解,使青少年成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
节日是民族认同的象征之一,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驿站,承载着民族认同的文化基因,更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传统节日是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传统、增强民族认同的文化载体。我们需要尊重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对传统节日留“形”扬“神”,培养全民对传统节日的敬佩。
关注"考试吧公务员"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公务员报名、真题答案、备考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