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难过时可以读诗,让古有的豁达安慰我们,古人的一切感情都能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而让传承至今。然而现代人却很少愿意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甚至认为这是老古董,不仅难读且难懂,不愿意花一些时间去鉴赏,语文课堂上更是成为大家睡觉的课程,把名著当作枕头。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丰厚滋养,也能成为我们未来壮大的精神基因,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财富。试想如果没有传承传统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怎么能被成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对于青年人不愿接受这一点,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来增加其魅力,实现文化复兴。
文化创新需要为其注入“信达雅”。在以前语文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一篇又一篇的古文、诗词,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对其进行翻译。老师常要求我们对于翻译一定要追求“信达雅”,而不是简单直接的翻译,让文章失去美感。然而当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过于追求娱乐性,甚至将“锄禾日当午”强制理解成庸俗的内容,让人惋惜。为此,对于文化创新不能只是追求眼球,而应注重责任,注重信达雅。
文化创新需要考虑适度革新。在文化创新中,我们过于大胆,各种穿越剧、奇葩剧,频繁出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问题,难免在青年人心里留下不良印象,难以唤起对传统文化的深沉记忆。为此,不妨将这种革新进行过滤,滤去无营养的成分,留下精华,例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即是对传播形式的一种创新,利用年轻人喜欢的竞赛方式来增加比赛的刺激性,同时又通过专家讲解、氛围营造,让人体会到古诗词中的美感,更是吸引一大批的青年人成为“古诗粉”、“古风粉”。
文化创新需要坚持文化自信。习总书记在对文化发展工作中指出:“文化发展需要不忘本来、吸收未来、面向未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忘本来”。不忘本来,就是让我们不要忘记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应该在借鉴发展中,更好地去展示传统文化,这也就是需要我们有对文化的一种自信,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崇洋媚外。中国独有的几千年文化史吸引了世界人望向东方,那我们身为这份文化的传承人,更是应该好好学习,切莫丧失了这部分自信,才能实现文化复兴。
文化的复兴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革新;推陈出新才能保障文化的魅力持久,源源不断地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为此,我们需要注重“信达雅”的翻译,需要考虑适度革新,而不是全盘抛弃,更需要坚持文化自信。由此,才能实现新时代的文化新复兴,让青年人为中国文化而骄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