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试题 |
第 4 页:参考答案 |
给定资料
1.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完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2017年高校毕业生79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要实施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等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落实和完善政策,切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扶持城镇困难人员、残疾人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就业这一民生之本,让人们在劳动中创造财富,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当下,大学生就业难,与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想“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有很大关系。一步到位地选定自己喜欢的终身职业、岗位,以发挥专业所长,体现人生价值和追求,这种想法没有什么不对。然而,最优选择总是稀缺的,何况一些大学生理想工作的标准很高——工资要高、单位要体面、工作不要太累、上班要方便。各种考虑使大学生错过了许多好机会。
某些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时,踌躇满志、心比天高,认为参加工作就是要干一番大事业,而不愿脚踏实地地从平凡工作做起。如果有单位准备先让他们到基层锻炼两年再调回机关工作,就会心灰意冷、犹豫不决。一部分毕业生,特别是一部分从所学专业到自身条件自我感觉良好的毕业生往往用一种错误的方式处理就业问题——他们不急于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而是一拖再拖,目的是能落实一个各方面条件十分完美的单位,但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大学生如果没有充分的从平凡的工作岗位干起的思想准备,就很难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较好。有些独生子女的家庭人际关系网大,他们把择业的期望寄托在家人、亲戚或朋友身上,希望通过关系、走后门等形式实现就业。
高校心理教育界有句话“进来就不适应,出去了就焦虑”,说的就是大学生对就业的焦虑。有些毕业生没开始找工作就担心自己会被淘汰;有些优秀的大学生择业目标过高,直到接近毕业离校前一两个月,见到身边同学基本都落实了工作,才开始紧张起来,到最后只能随便找个单位落脚;还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主见,抱着随大流的心理,导致择业盲目。
2.2017年干什么活最赚钱?哪些行业空出来的岗位下手要快?2016年12月20日,58集团发布的《2016―2017年度蓝领市场白皮书》显示,技能型蓝领已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薪酬甚至“碾压”普通小白领,城市按摩师平均薪资更超过17000元,居于首位。
蓝领薪酬“碾压”小白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薪酬绝对数来看,按摩师、健身教练、汽修工、空调安装工等高居2016城市服务业高薪榜TOP10的技能型蓝领,平均月薪达到万元以上,最高的可达17669元。即便排在第五的空调安装工也超过8000元,秒杀普通小白领。一些有一技之长的“金蓝领”是市场的宠儿,甚至“万金”难求。二是从增长趋势来看, 2016年蓝领群体薪资较2015年同期增长12%,而白领薪资仅上涨7%,蓝领群体平均薪资水平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技能型蓝领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有物以稀为贵的因素。根据数据显示,技能劳动者数量目前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则仅占5%,技能型蓝领处于紧缺状态,这是他们成为市场“抢手货”的一个原因。当然,也与他们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有关。相比于白领,蓝领的工作环境要差一些,工作强度要大一些,这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薪酬的竞争力是对他们工作的一种补偿,应该得到理解。
当下,我国素质教育推行难,减负难有切实的成效。重考试成绩、轻动手能力等弊端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对白领的过高推崇、对蓝领的不屑有关。蓝领薪酬水平的提升,有利于转变人们对教育的态度,把对教育的期待扭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从现实来看,人们选择做蓝领,大都是被动型的:考不上大学,当不了白领,才被迫选择做蓝领。择业观念的转变,仅靠倡导,作用是有限的,薪酬的倒逼,更有强力作用。当薪酬发挥作用时,人们会依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做出合理的选择,这更有利于行业精英的培养。
对于我国来说,要成为制造强国,工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工匠精神的培塑,离不开有竞争力的薪酬的牵引。在“钱途”的推动之下,更多蓝领可以专注于自己的职业,凝精聚神,致力于技能的提升,这对于打造“中国质造”、品质中国是有推动作用的。
一名80后农民工泥瓦匠变身“镶贴大师”,湖北武汉市镶贴工陶猛作为重点项目施工队长,年薪已经将近20万元。此前也不乏有媒体报道,拉面师月薪12000元,建筑工月薪9000多元,搬运工月薪8000元。事实上,蓝领工资收入“碾压”普通白领,在如今实在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殊不知,蓝领也好,白领也罢,关键看是否有本领,其工资高低,也应该与个人本领成正比。
近年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让劳动报酬增长同生产率提高同步,已成为广泛共识。我们希望看到不分行业和工种,不分室内与户外,不分身份和性别,不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越来越多的高收入劳动行业和群体,成为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流,这将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3.2016年12月16日,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求健全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简化休学批准程序,进一步为大学生“创客”(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人)扫除后顾之忧。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者看来,能接触专业的创业培训(54.2%)、年轻有闯劲(50.9%)和思维活跃(45.1%)是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我想成立一个口腔诊所,提供一对一的周到服务,这可以作为我未来创业的方向。”医学专业本科生冯玉衡说,她身边一些同学正在创业,“虽然单从结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但大学生很有创业热情,加上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相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会越来越高。”
吴立阳的创业项目一开始就进驻了云南大学的创业园,后来又进入了清华启迪创新研究院,通过这样的孵化器认识了一些同龄的创业大学生。“但我感觉大学生创业情况还不太乐观,成功率并不高,即便成功了也多处于小本经营的状态。资金非常重要,我创业经历中的几个转折点都和钱有关。”
“创业中面对的事情很多都是超乎想象的。你会发现很多都需要从零学起,慢慢尝试。同时学生普遍受人脉限制,团队伙伴选择范围很窄,到后期问题会更多。”吴立阳说。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元帅认为,“大学生不具备创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社会经验,容易对市场判断不准。而且互联网创业环境下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推广,大部分大学生没有这样的社会资源。”
“最初成立公司时,对股权结构、合作或投资条约的签署以及法务等方面的问题弄不清楚,会留有后患。另外,做APP会涉及技术外包的价格、产品功能等方面的细节和问题。”元帅认为,大学生经验不足,很可能遭遇“创业陷阱”。
心理承受能力差(57.8%)、人脉等社会资源不足(51.7%)被认为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短板。其他问题还有:经验有限,难以应对复杂情况(48.9%);经济实力弱(48.5%);创业项目同质化(41.4%);面临生活、学习、事业等多重压力(34.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