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各省公务员考试 |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安徽 |
福建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河南 | 河北 | 湖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新疆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黑龙江 | 辽宁 | 吉林 | 内蒙古 |
山西 | 宁夏 | 青海 | 深圳 |
1.申论考试,是对分析驾驭材料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然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的位置。
二、资料
1.2004年,对中国的农民来讲,最大的喜事莫过于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达到了历史新高,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出现了近些年少有的喜人景象。近日,记者分赴各地采访,目睹了中央惠农措施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给广大农民带来的丰收喜悦。
“几辈子农民不敢想的事”,在粮棉油生产大县湖南省南县,一些农民感慨地说,“自古种田要交皇粮国税。现在,种田还有补助,这对我们种了几辈子田的农民来说,想都不敢想。”同样的欣喜也在北国的黑土地上回荡。在黑龙江省双城市富志村,秋后拢账的种粮大户葛志斌笑得合不拢嘴:“咱农民从未这样幸福过,农业税免了,还给补贴,单这两项我就多挣了3000多元!”
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使农民利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这些好政策的激励下,今年不少省份出现了多年不见的繁忙耕作的景象:一些弃田多年的打工者回来了,被抛荒多年的土地重新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在不少地方,“要地”的农民一下子多了起来,“调地”成了不少村支两委的头等大事。湖南省南县青树嘴镇双闸村72岁的黎斗星已经好几年没种田了,今年春天他突然找村干部,想要回以前的2亩责任田。他说:“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他们不让我种地了。但我看了‘一号文件’后就想种,现在种田很划算,不但负担轻,还有补贴。”
“三补一减(免)”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通过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和农业税率降低(免除),我国农民人均直接增收约50元,拉动收入增长两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全国已发放直接补贴112亿元,近6亿农民直接受惠;同时,全国还减轻农民税收负担约280亿元。
2. 春节前的一天,笔者在南陵县籍山镇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来到该镇新建村“全国种粮大户”章正芳的家中,想听他谈一谈对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感受。
一见面老章就问:“你们听到中央广播了吧?2005年中央文件‘三农’还是第一号。”他兴高采烈地竖起大拇指。“我们就是为这事来的,‘三农’是全党重中之重的大政策,想听你谈谈感受呢!”我边说边取出一份《芜湖日报》,向他展示全文刊登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老章乐得双眼眯成一条线说:“中央的政策好啊。去年的一号文件规定给我们种粮补贴、种子补贴,还减免农业税,让我们种粮增收,每亩纯收入600多元。今年的一号文件又给我们吃了定心丸。最近省里又宣布取消农业税,种田不交税,可是有史以来第一回啊!”老章随手取出一份银行存折给我们看,折子上今年1月初有两笔存款,他的老伴在一旁补充说:“我们还寄了钱给在上海工作的儿子买房子呢!”
我们接着问老章:“你去年种了多少田?收入怎样?”“除了种好自家承包的7.1亩田,还给周边4个村委会的无劳力户和外出务工的农户代耕和租赁承包耕种了857亩。好田一年三熟,双季稻加一季油菜;孬田也两熟,一季杂交稻,一季油菜或红花草。去年一共收了65万公斤粮食,早稻便宜,卖1.5元1公斤,优质晚稻贵的卖2.1元1公斤,毛收入有百把万。”老章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3.2004年以来,中央为促进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然而记者在河北农村采访时发现,中央的好政策在落实中往往被不同程度地打了折扣,引起群众不满,亟需制止和纠正。
河北省政府规定,5月底前要把粮食直补款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但记者近日在平泉县采访时发现,一些村民至今未拿到粮食直补款。有的农民虽然拿到了粮食直补款,但当地干部在发放时,随意削减应给予补贴的耕地亩数,不按农民实际种粮亩数直补到位;还有一些干部作风简单粗暴,阻挠群众了解自己到底应得到多少补贴款。一位农民说,他们并不特别在乎粮食直补款这几十元钱,在乎的是中央的好政策为什么不能完完全全地落实,中央给农民的实惠为什么被截留?!
之所以发生这些问题,首先是一些干部思想作风上存在问题。少数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不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在他们看来,干部要做的重要工作很多,上级领导督办的工作马虎不得;而老百姓的事就可以推一推、放一放,工作起来也不必认真,差不多就行。一些干部不愿做深入细致的基础工作,在落实中央政策时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有些干部则心术不正,千方百计从农民群众身上捞取好处,不惜以部门利益、个人利益损害群众利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党的惠农政策不能很好地兑现,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今年夏粮丰收在望,粮食增产基本定局。这是各地落实中央扶持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政策,保护和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结果。要实现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各地应继续认真落实中央政策,深入细致地做好亲农、爱农、帮农、护农工作,特别要加强各项支农资金的管理,做到专户拨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防止有人随意截留挪用,把中央的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让农民群众满意。
4.从1952年到2003年,我国总的粮食播种面积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从1998年到2003年出现急剧下降。1998年粮食产量达到10245.9亿斤,2003年减到8613.4亿斤,减少了1641.9亿斤,下降了16%,五年累计减少5056.4亿斤。1998年人均粮食达到822斤,而到了2003年,降到666斤。事实上,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国人均粮食大约为400斤,经过20年的努力,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人均粮食增长到约600斤,此后又经过15年努力,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约800斤。但是1998年以后,仅仅5年的时间又退回到了600斤。就是说,粮食人均水平已经回到了20年前的状况水平,粮食生产波动起伏较大。
5.山东省农业部门对全省41个基点县,437个基点村和4400个农户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6867000公顷,减少3.8%(269000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400000公顷,减少4.1%(146000公顷),玉米播种面积2273000公顷,减少5.6%(135000公顷)。预计今年粮食总产量将继续下降。受种植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的影响,2000年和2001年山东省粮食已连续两年减产。200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1045万亩,比上年减少1100万亩,总产383.8亿公斤,比上年减少43亿公斤;2001年粮食总产372亿公斤,是近9年来的最低产量。从消费方面看,山东省9000万人口,每年需要消费粮食395亿公斤左右。两年的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已经影响到了当年粮食产需平衡,需要挖用老库存。2000年全省出现15亿公斤的产需缺口,2001年产需缺口扩大到25亿公斤。
6.我国从1998年到2003年,5年间人口累计增加4466万,相当于德国、法国这些国家的人口数。据预测,由于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粮食需求将以50亿公斤左右的刚性速度增长。另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国土资源部近日公布的“2004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当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217.6万亩,灾毁耕地94.9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07.0万亩,生态退耕1099.3万亩,以上4项共减少耕地1718.8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18.4万亩,增减相抵,2004年当年耕地净减1200.4万亩。这意味着2004年比2003年人均耕地由1.43亩降为1.41亩。调查同时指出,建设占用耕地质量与补充耕地质量比较,占优补劣现象依然存在。建设占用的耕地多数是居民点周边的优质高产良田,补充的耕地大部分开发为旱地。
7.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从长期看,水资源面临严峻挑战。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18.37亿亩耕地中只有7.5亿亩能确保灌溉,另外的10亿多亩的旱耕地只能依靠自然降水进行农业生产。在西北黄土高原和西南丘陵地区,粮食及农产品产量不稳,质量不定,即使优良品种、高新技术因为缺水而难以发挥作用。我国常年农作物受旱面积约3至4亿亩,每年损失粮食500至600亿斤,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60%。今年春天,长达数月的旱情已使各地水情告急。有关数字也显示,目前全国受旱面积达1.79亿亩,其中作物受旱3556万亩,水田缺水和旱地却上达1.44亿亩,今年的春旱对粮食能否增产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8.农资价格上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一年一度的春耕生产和农资涨价几乎形影相随。每当粮价上涨,农资价格总是及时跟进,并受中间环节哄抬造成过快增长,进而抵消粮价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增收部分,从而引起农民不满,农资市场几乎成了周期性“春耕涨价”。自去年以来,国家分别在1月、3月、4月、7月、9月和12月,一年出台6次化肥限价政策,但肥价仍同比上涨了15.8%。今年的限价政策比去年更多,但从市场反应看,化肥价格仍有较大幅度增长。统计数据表明,一些农资品种涨价幅度接近20%。国家六道“限价令”还是限不住化肥价格的上涨。有关专家说,化肥价格是把“双刃剑”,如何兼顾生产者、经营者和广大农民的利益,既保证化肥企业正常利益,又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把化肥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价位,是摆在宏观调控部门面前的“两难”问题。
9.青岛电视台2005年9月25日报道,今年我市在夏粮生产取得较好收成的情况下,秋季农业生产形势继续保持良好态势,粮食生产将再创新高。预计主要作物中除大豆、薯类、蔬菜和棉花单产略减外,玉米、花生、瓜类和水果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今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1125万亩,比去年增加5.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48万亩,比去年增长20%。预计平均每亩达到423公斤,总产量达到316万吨,增长19%。这是从1999年以来相隔6年,我市粮食总产将再次超过300万吨。”
今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为384万亩,比去年增长21.7%。由于我市今年连续遭受了3次低温霜冻灾害,再加上部分市区的旱情,小麦单产略减,平均亩产为399公斤,同比减少3%,但总产量达到153万吨,增长18%。”
今年秋粮长势良好。全市秋粮种植面积为364万亩,增长19%;但由于今年秋作物生长期降水偏多,加上台风“麦莎”的影响,致使我市部分地区的玉米出现不同程度的倒伏和内涝现象,对部分作物的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预计平均亩产447公斤,同比增长1.2%;总产量将达到163万吨,增长20.8%。”
在秋粮主要作物中,玉米播种面积为322万亩,同比增加了23.8%;预计亩产464公斤,总产量149万吨,增长24%。但大豆和地瓜的播种面积都略微减少,亩产和总产量也都比去年略有减少。
10.随着国家对农民粮食补贴政策的落实,平谷区采取主渠道供应良种和净化农资市场等多项措施,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到6月初,全区2.4万亩小麦长势良好,丰收在望,4.5万亩春播玉米全部适时播种完成。
良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安全。为此,在今春播种春玉米时,平谷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区种植部门的供种主渠道作用,一方面,通过全区37个良种配送连锁店实行统一供种;另一方面,根据农民实际需要送良种直接入户,确保全区今春播种的4.5万亩春玉米全部使用了精选包衣的玉米优质良种。在此基础上,区种植部门举办不同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班,做好夏播玉米、秋播小麦和春播作物的化学除草、平衡施肥和保护性耕作等标准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工作,为种粮农民无偿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此外,平谷区委、区政府还特别注意加大执法力度,净化农资市场,以此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今春以来,他们先后组织了4次农业执法大检查,对有经营农药资格的172户经销商进行了执法检查和整顿,确保种粮农民使上放心的化肥和良种。
三、申论要求
1.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20分)
2.就给定材料所出现的问题,用350字左右的篇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求方案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分)
3.就给定材料所涉及的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用1500字左右的篇幅,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模拟试卷十一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粮食稳,天下稳,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物资。然而从1952年到2003年,我国总的粮食播种面积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从1998年到2003年出现急剧下降。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受到严重的影响。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因此,去年以来,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好形势。
2.答案提示
加大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政策的力度,加强政策宣传,抓紧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尽早让政策发挥作用。
加大农业投入的力度,尽早下达、及时拨付、尽快发放已确定的各项支农投入资金,努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加农业信贷投放。
加大农资市场监管的力度,采取更果断的措施,坚决刹住农资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坚决打击哄抬农资价格的不法行为,坚决查处制售假劣农资的违法行为。
加大实用技术推广的力度,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大力推广良种良法。
加大粮食市场调控的力度,善于运用储备吞吐、最低收购价等手段对粮食市场进行有效调控,正确引导市场粮价走势。
加大防灾减灾工作的力度,抓紧制订和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加强灾害监测,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切实提高抗灾保丰收的能力。
继续强化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真正做到领导精力不转移、工作力度不减弱、执行政策不走样。
3.答案提示
粮食是个“天”大的问题
中央的政策导向十分明确,保证农民种田赚钱,增产增收,把促进粮食生产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农业走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把政府补贴与市场导向结合起来;提高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鼓励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把解决短期问题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粮食是个“天”大的问题。中央从今年发布的一号文件起,就始终强调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设,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而近一段时期,中央的主要领导同志,更是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反复强调落实政策,促进粮食生产。
一个时期以来,国内粮价一反往日的低迷,快速上扬,冷落了几年的话题,再度成为热点。粮价上涨,对粮农来说,是一道福祉;对市民而言,是一份负担;而在一些学者眼里,成了经济发生某种转折的前兆。的确,粮食不仅用以充饥,而且是养殖业和许多加工业的基础原料。粮价上涨,产品成本增加,发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就有了可能。更为重要的是,粮价上涨,意味着粮食供求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多地少,一旦粮食出了问题,势必造成恐慌。在国际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把弥补粮食缺口的希望寄托在别国身上,难免会受制于人。对此,我们有过切肤之痛。比如高科技产品的进口,纯粹的市场行为,却成了某些国家手中的牌。如果填肚子也指望进口,中国恐怕要事事唯唯诺诺,惟人马首是瞻了。所以政府把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看成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须臾不敢掉以轻心。
然而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粮食产量已从1998年的51230万吨,降至2003年的43067万吨,连续5年走低。粮食所以减产,是因为种粮收益低。种田不赚钱,一部分农民将土地撂荒。比较收益低,耕地被挪作它用。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也要消耗大量的土地。我们常说,粮食是特殊的商品。从供给的角度看,粮食生产周期长,比不得其他产品,即使行情看涨,也无法加班加点立刻生产出一批。粮食生产的季节性特别强,要是错过了农时,就只好等到来年了。所以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总有一段时滞,今年的价格,只能改变来年的生产。而农田一旦被占用,或者肥力遭到破坏,要好几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无法复耕,市场价格再高,粮食产量也难以增加。因此,要确保粮食安全,在粮食供求出现缺口的趋势时,政府就得统筹兼顾,未雨绸缪。
要促进粮食生产,必须改变种粮的比较收益。提高种粮收益的主要办法,一是规模经营。将几十户的农田由一户耕种,多中取利,但要以转移大量的农民为前提。二是提高粮食价格。作为生活必需品,粮食价格上涨,既受供求关系的制约,又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能水涨船高。三是政府补贴,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囿于中国的国情,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政府补贴就成了基本的手段,为此,中央出台了很多政策。如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减免农业税,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推广先进适用的粮食增产技术,为种粮农民提供更广泛的科技服务,保证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为购置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等。中央的政策、导向十分明确,就是保证农民种田赚钱,增产增收,把促进粮食生产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就是引导农业走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把政府补贴与市场导向结合起来;就是提高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鼓励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把解决短期问题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由于粮食的需求弹性小,价格下跌会更加剧烈。为了避免粮价暴跌,谷贱伤农,政府就得加大按保护价收购的力度,增加国家储备。国家储备,从短期讲,政府可以通过购进或抛售,调节不同年景之间的余缺,稳定粮价;从长远来说,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粮食的供求关系,储备最终要流入市场。如果像1998年以前一样,粮食连年增收,出现阶段性过剩,市场粮价低迷,政府即使有心“扶盘”,保护粮农利益,限于国家财力,也难以长久支撑。
因此,在政府“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农业不动摇”的同时,还要有另一手安排,就是改变粮食商品的特殊性,增大其需求弹性。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用途越是广泛,它的需求弹性就可能越大;相反,用途越是单一,它的需求弹性就可能越小。这是因为,如果一种商品有多种用途,当它的价格较高时,消费者会减少购买,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上。当它的价格逐渐下降时,消费者的购买量就会增加,将商品越来越多地用于其他的用途。如果粮食不仅用于充饥,而且用于养殖、用于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粮食出现供大于求、价格下降时,人们就会用更多的粮食养猪、养鸡、养鸭,就会把粮食加工成各种食品和其他产品,既开辟了粮食的销路,又因需求增加稳住了价格。在粮食供应出现缺口、价格上涨时,人们会压缩养殖和各种加工的粮食需求,优先用于解决温饱,既缓解了粮食短缺,又因需求减少抑制了价格暴涨。粮食的多种用途,既是粮价的“稳定器”,又具有蓄水池的作用,辅助国家储备,确保粮食安全。因此中央提出,主产区要立足粮食优势,“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要“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要“扶持主产区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是发展精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