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坚持用两点论看待问题,未雨绸缪加强研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理论室副主任、研究员汪红驹表示,“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三句话精准概括了中央应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些问题的对策和思路。
宏观政策要稳住,这是针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略有下降而提出的。一方面,中国经济经历过去10年平均10.5%(2003年至2012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确实积累了一些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局部地区房价与正常收入比过高、房价涨速过快,地方政府债务上升、石油对外依存度急剧上升导致的能源安全隐患等,这些问题都是长期规模扩张和外延式高增长带来的后遗症。要真正缓解这些问题,只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实现。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正由高增长阶段转入中速或平稳增长阶段,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如果结构转型能顺利实现目标,未来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就能有保证;反之,如果过去积累的一系列问题得不到缓解和纠正,风险积累会越来越大,未来经济出现大幅度波动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此,为了控制未来的风险,当前不是再次通过强力刺激政策“促增长”,而是采用稳增长的策略是明智的。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障民生要求经济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过多,就不能为产业升级转型和民生保障提供支持,也会引发就业问题,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会更加恶化,经济系统性风险也会增加。
上述两方面综合起来,用经济增长速度这一个指标来衡量,就是让经济增长速度降到一个适宜的区间,位于这一区间的经济增长速度能有利于缓解已经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结构转型,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正处于这样的区间。
微观政策要放活,回答了通过什么方式阻止经济增长下滑的问题。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放活微观政策的本质是调整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权力,政府该管的领域需要加强投入,不该管的领域需要留给市场。当前中国市场失灵现象、政府失灵现象以及政府干预过度现象同时存在:典型的市场失灵现象表现是环境污染和矿产资源滥采乱挖,典型的政府失灵现象表现是司法制度建设、教育、医疗、基础科研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和公共服务缺位,政府干预过度现象表现在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政府倾向和由此产生的行政权力扩张具有普遍性。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权力方面的改革,需要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预算体系,完善市场监管,支持创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凸显,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中央财政持续负增长。靠刺激政策和政府直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空间已不大。通过放活微观政策,下放政府审批权,努力改进民间投资环境,激活企业活力和创造力,释放民间投资潜力,无疑是提高效率、稳定经济增长的长期制度改进。但是放活微观政策仅仅是修正市场与政府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的一小部分内容,未来实现政府调整资源配置权力的路径是财政民主化:即首先从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开始,然后过渡到逐步建立民主化预算制度。
社会政策要托底,是要求在总体的经济增长速度适当放缓的条件下,对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和一些企业出现的一些困难,用“社会政策托底”来解决。过去十年的高增长带来一些行业过度投资,产能大幅度增加。在国际复苏乏力和国内增长速度下移的背景下,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去库存、去产能的痛苦过程避开避免,因此而产生的一些失业问题必须通过“社会政策托底”。这个社会政策是民生保障的一部分内容,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就是“政府要织好一张覆盖全民的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网”,具体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基本住房、特困群体等等,都是“保障网”的覆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