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各省公务员考试 |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安徽 |
福建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河南 | 河北 | 湖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新疆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黑龙江 | 辽宁 | 吉林 | 内蒙古 |
山西 | 宁夏 | 青海 | 深圳 |
二、“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请留意“准确”这一字眼,为什么特别强调用这一字眼呢?“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其言下之意在于,报考者常常不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在考试中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有考察的必要。
在这里,笔者想要与大家一同探讨的是,为什么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主要在于申论材料中存在着大量的无用信息、次要信息。因为在材料中,任何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都是通过许多实例来表现的,但每一个实例都代表问题或现象的主要方面吗?不是的。既然大纲是要求我们准确理解的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那么就必然存在“次要内容”。因此考生就必须辨别材料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只有准确地辨别,才能在文章中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写出有针对性的观点。
三、“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请留意“全面”这一字眼,其实从文字的含义上来说,“全面”和“各个方面”意思都差不多,因为要做到“全面”,就必然包括“各个方面”;而包含了“各个方面”的也就是“全面”的了。所以如果去掉“全面”,直接写“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实际上与“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句话并没有区别,都是要求考生尽可能得面面俱到。
或许说到这里,有考生会问:难道是编写大纲的出题者语文水平不高,写了文字含义重复的句子?答案当然是否定。编写大纲的出题者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一定要加上“全面”这一字眼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与申论的考察目的直接相关的。命题者希望试卷能考察出考生是否具备全面看问题的能力,换言之,这一能力对于从事公务员这一职业是极为重要的。为什么?因为在当今社会,政府一大职能便是协调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在行政工作中,是决不允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样的情况的,有俗语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在行政工作中,却是力争要“捡了芝麻,不丢西瓜”,“鱼与熊掌都要兼得”。因为每个利益群体的利益,只要其利益是合法的,都要维护。那么,在每个合法利益都要兼顾的前提下,公务员就必须拥有全面看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加上“全面”这一字眼,起到的是强调这一考察目的的作用。
那么对于考生而言,知道命题者这一出题意图。考生在答卷的时候就应该关注自己看问题的全面性,尽可能地把问题或现象的各个方面铺开,材料中有的各个点都要力争涉及到,论述不需很详细,但面一定要铺开,点一定要到位。
公务员考试辅导科目 | 精讲班 | 报 名 | 论 坛 | ||
主 讲 | 课 时 | 讲座 | |||
行政能力测试 | 姚裕群 | 20 | 讲座 | 报 名 | 论 坛 |
申论 | 高增霞 | 8 | 讲座 | 报 名 | 论 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