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
产业结构合理性的主要标志是:能合理利用资源; 各产业部门协调;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能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能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等. 根据以上概念进行思考全国各个地区(东中西三部分)各个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
产业结构,也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正文: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近两年我国经济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一些新特点,最突出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趋势性放缓,经济转型的动力增强,压力加大。世界经济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着突破,等等。这些新变化不仅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少机遇,也带来不少挑战。
面临五个方面的机遇
机遇一:新的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升级动力正在生成。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其实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当活跃,近两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扩张期,今年以来这种态势仍然明显延续。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效果凸显,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形成。在东部工业增加值、出口利润和财政收入等指标明显下滑时,中西部一些省份和城市的这些指标却逆势上扬,甚至大幅度上升。产业迁移促使要素流动,有利于矫正扭曲的市场价格和效益分布状况,催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制造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有所增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同时,全社会就业总量并未减少,相反还在扩大,去年经济增速慢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年初预期目标366万人。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增长动力的这些新变化,我国才能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扩大就业容纳量。
机遇二:我国的市场回旋余地大,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新技术和产业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应用新技术的成本会迅速下跌,成本下跌就可以促进产业化、商业化、规模化。当前,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综合成本确实在上升,但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去年国研中心外经部在全国对几百家国内外企业做问卷调查,让它们对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做一个投资环境评价,时间段分为过去、现在、未来,各是五年,满分是10分。结果中国的评分高达8.5分,其他新兴经济体6.5分,评分曲线都是上扬的,我们中国的上扬比他们高2分。有12项指标,其中除了对劳动力成本和水电成本上升的评分为下降之外,其他10项指标评分全部是上升的,包括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服务效率,还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
这表明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虽然我国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放慢了,甚至绝对量减少了,但是这么多企业肯定并继续看好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见,不能简单说年轻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而劳动力素质提高则是我们新的人口红利来源。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当中,劳动力素质提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国的市场规模和回旋余地这么大,又有这样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积极因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机遇三:地区分工和产业布局将展开新的重组。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汇成4股潮流,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进程持续活跃,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十分旺盛。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是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中西部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些资源型城市加快产业转型,新的市场需求和后发优势孕育积累,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纵深不断拓展。“十二五”期间,突出环境约束、民生改善和创新驱动的转型导向日益鲜明,支持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财税金融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以及鼓励竞争的改革,亦将陆续配套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制度环境等都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
机遇四:产业组织和供应链将发生新的整合。在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引导下,原有的工业门类可能演化为生产性服务业,传统的服务业可能整合为新型的服务业,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可能越来越趋向于精、专、强,而原来的非核心业务可能越来越独立为新的经营实体,甚至发展为新的产业形态。产业分工形式、上下游供应链、产业组织和产业生态环境都可能发生新的调整重组,进而影响企业到哪去投资,以及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来应对这样一些变化。谁能够认清转型过程的客观趋势、经济技术规律和体制变革方向,从中发现机遇,把握好产业的市场定位和分工定位,顺势而为,谁就能在转型中成为领航产业或行业的领头羊。
机遇五:新兴经济体合作潜力很大,前景看好。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新兴经济体活力增强,科技实力正在改善。它们内需潜力大,新技术的市场空间广阔,在传统技术和工业上的沉淀成本小,人口红利明显,创新所需的人力资源潜力不可小视。新兴经济体完全可以成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的生力军。在区域和双边活动中,新兴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各具特色,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方式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在应对危机中,它们主动加强合作,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全球经济格局。我国经济与其他新兴经济体有很强的互补性,我国工业对它们的市场适应性和就业包容性也有突出优点,向新兴经济体“走出去、扎下根”大有可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