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打造“设计之都”,可能很多上海人并不清楚设计的意义。说实话,我的认知也很肤浅。2013上海艺术设计展日前在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各种新奇的设计与超前的理念美不胜收,使我颇有茅塞顿开之感。可惜,偌大的展厅,观者寥寥无几。后来我又受邀去松江的一所大学参观,校内筑巢引凤,建有许多国际设计大师的工作室,虽有学生在听课,但也是门庭冷落,与一些表演班、英语班的火爆形成反差。
本届艺术设计展的主题是“美学城市”。如今国内城市千城一面,仿佛水泥森林,其实完全可以通过设计,影响城市的面貌和品格。将美学变成设计与城市的思想纽带,在老城区改造、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过程中,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展览中有些设计师以“创新生活方式的无形之手”自居,绘制了上海的夜晚灯光分布图,设想构建一个垂直的城市,上半截是白天,下半截是夜晚,白日采集的能源夜晚释放,晚间不再局限于社交的停顿和肉体的沉寂,可以博物馆、图书馆彻夜开放,消费和创造与世界同步进行。在养成安静习惯的同时,让一部分人避开城市的噪音与光污染。先不论建“夜晚城市”的可行性,它首先提供了一种设计的可能。还有一个空气面罩的设计,人们戴在嘴上,开始我以为是防雾霾用的,其实,它是将人的呼吸能量,通过一个芯片,传递给远处的发电机组,产生绿色能源。还有一个风扇墙,行人经过时,无数盏小风扇开始扇风,远离后自动停止,实用、节能。
设计的美学概念,除了被设计对象的外在美观、悦目外,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美好、创造与品质。海派文化经过一百多年的发轫,已经在文学、电影、美术、舞台等领域形成成熟的风格,而年轻的设计师们提出:“上海设计”可否形成新时期海派文化的观念特征?比如生态设计、城市色彩等。值得深思。我有年在梵蒂冈博物馆参观,发现一个精美的皮鞋石雕,形状与当今一款时尚女鞋非常相像,后来得到印证,罗马鞋的设计,就是得之这雕塑的灵感。
现代生活,一切源自设计。但设计需要土壤。除了设计理念,还要培育美学的宽松气氛与创造、想象的自由环境。否则,“设计之都”仅是镜中之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