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让返乡成为农民工更好的选择
标题: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市民化是发展的潮流。农民市民化,一方面,导致农村出现三留问题,农业人才缺失;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发展带来困境,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压力激增、城市病加剧。然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引导下,农民工返乡创业到底该怎么看、怎么办?
P1:“以前地方招商引资是‘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现在是‘燕归来’‘凤还巢’‘归去来兮’的农民工回到故乡创业。”(“以前”与“现在”的时间对比,引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话题,引发作者的思考;)日前,第二届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发展高层论坛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向人们展示出流动时代的新特征,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回到故乡发展(结合高层论坛,证明返乡创业已成为潮流,我们不可不关注)。
P1逻辑:时间对比——引出话题;
P2: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480万农民工返乡创业(数据论证)。在这批人创办的企业中,有80%以上都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项目,54%都运用了网络等现代手段(分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应该说(通过现象看本质,作者要亮明观点),这一波农民工返乡热潮出现具有相当合理性(给事件定性,是合理的,不是悖逆社会发展的),既有农民工群体结构的变化,也有时代大趋势的影响(返乡的原因有二:群体结构,时代大势)。从农民工自身来说(第一个原因:农民工群体结构),多年在城市打工积累的人力、技术和资金优势,可以与家乡的资源进行对接,同时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也可以缓解两地分居带来的家庭分离之苦。(具体表现:1.具有创业优势;2.有利家庭团聚。)
P2逻辑:现状、定性——分析原因:农民工群体结构因素;
P3:从时代发展大势来看(承接上文,分析第二个原因:时代大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整体上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新阶段(时代发展,以工补农,当然需要农民工由“工”转“民”,这里的“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新生代农民”,也就是职业农民)。尤其是近些年来,一方面,大量沿海产业向内地农村转移,使得中西部农村有了产业基础,而随着精准扶贫在全国范围铺开,大量的人力物力下沉到农村,这不仅为农民工返乡务工提供岗位,也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更多市场机遇(产业的转移,为农民工返乡提供了岗位)。另一方面,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项目的出现,让农村能够更好地融入整个国家的发展,城乡之间畅通的信息、物流网络,使得农村优质资源和城市消费市场的有效连接成为可能(新兴产业的出现,为农民工返乡提供了机遇)。农民工因了解城市需求,又熟悉网络等现代手段,且在农村有田有地有社会资本,返乡创业就能享受城乡联动的红利。(新时代农民工既有技术优势、又有乡土情结,自然能够为城乡一体化做出新的贡献,返乡创业不是走投无路,而是大势所趋、时代需要)
P3逻辑:分析原因——论证返乡创业的必然性;
P4:于是,在城市掀起热潮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在乡土中国获得了另一种表达和释放(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农民工也需要投入到双创之中,具体实践方式就是“返乡创业”)。在江苏南通(举例论证),村民们学着去互联网这个大市场中发掘机遇,有一个村开网店的就有300余家;在贵州遵义,58岁的农民工马毅返乡创办藤编厂,解决了250多人的就业问题;在广西柳州,在外务工20多年的龙革雄返乡开办山果合作社,让一个百年老村从空心化变得更加生机盎然……(省略号的出现表明两点:1.省略号前面一定是某个案例或观点的具体表现;2.省略号后面一般是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通常要亮明观点)纵览这些从乡土成长起来的草根创业,可以发现两个鲜明特点(总结全文,分析返乡创业的特点),一个特点是小、多、活,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往往是小微经营主体,就像毛细血管一样能够深入到最偏僻的角落;另一个特点,则是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就业增收、脱贫致富有着极强的带动性,创业成功往往能带动一方百姓脱贫(一个是所创之“业”的特点,一个是创业的功能,总之是“好极了”)。
P4逻辑:分析现状——概括特征——论证合理性;
P5:也要看到(理性分析,表明看待问题的全面、深入和辩证性),农民工返乡创业同样伴随着风险和问题(后面就应该重点讲风险和问题的具体表现)。家庭积蓄有限、市场经验缺乏、抗风险能力不足……(省略号用法同前文)小企业应对大市场,不会因为农民工身份而变得容易,反而可能更为艰难(问题1:抗风险能力差)。同时(并列关联词,引出下一个风险或问题),用地难、融资难、技术提升缓慢、人力资源短缺等因素,也是制约发展的短板(问题2:存在资金技术短板)。去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讲完问题讲政策,表明政策是“好雨知时节”,应运而生、恰到好处),从简化市场准入、改善金融服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各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政策的内容,或者是具体做法)。政府部门还可以(另一个做法)发挥更多作用,微观看,应保持农村土地、户籍等制度的弹性空间,解决后顾之忧;宏观看,要着力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提供前景机遇。(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推进返乡创业的做法——宏观上、微观上)
P5逻辑:反思问题——引出政策(对策);
P6:“我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留守儿童。”(是名言,是宣言,更是农名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曾经的留守儿童长大后,为下一代许下爱不会缺席的诺言。当返乡成为创业就业的更好选择(点题,回扣题目),这将不仅是经济发展向农村的延伸,更是家庭团圆的温暖、乡土文化的回归(意义结尾)。
P6逻辑:名言——意义结尾。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
(五)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见解明确、深刻;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思路明晰,语言流畅;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答案—
以水为师
师法自然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从崇尚松竹梅的高尚品质,到追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崇高境界,从坐如钟站如松的自我约束,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治国理念,山水自然为我们演示了最直观的哲理。这种借物言志的鲜明文化现象,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理想和信念的不懈追求。
以水为师借物言志是中国文化中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从上善若水到滴水穿石,这和水的性质和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水善于变化,善于适应环境,顺势而为。常言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就是讲的这个道理。上善若水是中国道德的最高层次,其实也是讲事情不同则处理方式也不同,要根据情况选择最优的处理方式以追求善,而不能拘泥于形式,本末倒置。其次,水和道一样,大道至简是一种客观存在,形式变化多端本质恒久不变。上善若水的灵活不意味着无原则的机会主义。善是一种智慧,是理性的主动选择,是道德上的可知论。道体现在事情的各个方面,虽然随形式不同而表现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水是万物的起源和道生一一生二,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水即包容,又满则溢,体现为人生智慧就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也要讲究中庸之道的审慎平衡。中国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一方面是中国文化具备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知识分子阶层始终秉持审慎的理性思路,无论是敬畏天地还是敬畏人民,都极力避免过犹不及。
大道至简,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宇宙的起源是水”,就成了人类第一个哲学家,不是因为凑巧,而是他力图用一种统一的理论解释世界,同样,中国文化中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当今中国,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如何应对社会变化是摆在很多人面前的问题。以水为师,反思自己的人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毕竟“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第一,以水为师,以积极入世的态度,面对挑战顺势而为。当今世界,科技繁荣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从移动互联到人工智能,从火星移民到电动汽车,精彩纷呈。当然这也带来一个现实问题,如何面对发展了的世界?旧秩序正在消失,新秩序正在形成,转型是希望,也必然会有混乱迷茫。从共享单车的诚信问题,到社交媒体的语言暴力,从个人隐私保护到公共道德形成,个人必须积极地适应外界的发展,顺势而为,通过学习,改变,适应,跟上时代进步的节奏。抱怨是没有用的,办法永远比问题多,人类也正是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实现了进步,成为了世界的主宰。(水系改造为例子)
第二,以水为师,以理性的态度面对生活,坚持有原则的灵活而不是无底线机会主义。善是一种能力,只有理性的善才是真正的善。上善若水不仅体现了一种灵活性,更为重要的是其理性的选择,道的体现。这是上善和机会主义的最大区别,是现代人和愚夫愚妇的最大区别。特别是,社会大规模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诱惑与困惑,因此理性地遵循文明的价值观念,才能保证在灵活中体现原则,而不落入机会主义的俗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为例)
第三,以水为师,要遵循海纳百川的谦卑与审慎务实/中庸之道的人生准则。每一种文明都有的优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常言道:君子三省吾身。三省不是目的,目的是发展进步。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谦卑地对待人生,践行学无止境至关重要。中国进三十年地发展,就是因为主动与国际接轨,才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同时,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治大国若烹小鲜,审慎务实循序渐进是最优策略。知易行难,从理论到实践,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踏实前行。中国的改革,从特区的点,到制度到线,再到社会的面,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殊为不易也影响深远,效果显著。(接受外国经验与结合本国实际)
以水为师,是人通过借物言志,进行自我反思。时势变迁,天道恒常,冷静地反思自己,反思生活,反思选择,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唯其如此,才能动静皆宜,达到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