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宜居 留住美好乡愁
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农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项重要任务。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如果农村的生态环境搞不好,建设美丽中国便无从谈起。“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炊烟在新建的住房 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千百年来,人们寄情田园、赞美田野祝福家乡。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迅速推进,长期以来农村粗放的发展方式日渐打破了生态平衡,污染加剧,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农村发展的这些“痛点”,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的难点,也是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守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农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是一个天然的有机体,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保护环境。然而,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直是“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线性模式,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小。据统计,我国40%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得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是农村重要污染源,治理难度大。如果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实现无害化、低排放、可持续发展。比如农作物秸秆,在循环利用方面就大有可为: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增加土壤肥力;培育秸秆饲料加工企业,促进畜牧业生产;畜禽粪便回收,用于农作物种植,减少使用化肥。让循环理念融人农业农村的方方面面,实现绿色生产与生态环保的良性互动,可谓一举两得。
提升基础设施,补上历史欠账。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农村发展滞后,最直观的体现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城乡差距大,中西部农村的发展甚至与时代脱节。一些已建成的农村公路,常年缺乏管护,已严重破损;缺乏供水、蓄水设施,农田灌溉、防洪排涝无保障;排水管网系统不健全;厕所脏乱差等现象在一些农 村地区还比较普遍。只有从最基础的方面人手,切实解决“出行难”“洗澡难”“如厕难”等民生难题,才能让农村更清洁、更宜居、更便利。
规划因地制宜,留住乡愁村韵。宜居不宜居,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村情千差万别,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民风民俗各不相同。因此,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从实际出发,因县、因乡、因村施策,科学规划,充分尊重村情民意,切忌“一刀切”“窝蜂”。就拿村庄环境整治来说,一些基层政府为了打造面子工程,拆并村庄,让农民上楼、搞集中居住,甚至“造景”“树牌”,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丟掉了乡村特色,违背了群众意愿,花了不少冤枉钱,老百姓还不买账。我们不仅要刷新农村“颜值”,不仅要“面子”,更要注重“里子”建设,既美又好,农村才有旺盛的活力。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着力改善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扎实稳步推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