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den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Exam8.com) >> 公务员考试 >> 申论 >> 模拟试题 >> 文章正文
 山西:08年公考《申论》预测--保护传统文化
【字体:
山西:08年公考《申论》预测--保护传统文化
gwy.exam8.com 来源:华图 更新:2008-7-6 9:51:18 公务员考试

更多信息请访问:考试吧公 务 员栏目

希望与其公 务 员考生进行交流?点击进入公 务 员论坛>>>

  材料4“允许有争议,但标志城肯定要建”,山东省济宁市市长张振川这句话,颇具一锤定音的“威力”,但也由此引来一轮对济宁要建“中华文化标志城”最为激烈的批评声音。目前,对“标志城”的讨论已经进入了舆论冷冻期,各种媒体鲜见最新的进展信息。但按下了葫芦不等于瓢不起来,甘肃省永靖、华亭、临洮三县将筹集巨资分别修建孔子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秦皇祭天广场三期工程和老子文化园的消息,又引来一片争议。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复古主义思潮,以“标志城”争议为标志到达了一个沸点,舆论的冷水兜头浇下之后,一地的鸡毛还要相关的地方政府硬着头皮收拾。恐怕坚持如张振川者也要困惑,国家提倡复兴传统、繁荣文化,一些民众也热衷把这股潮流当做时尚来追赶,为什么本该赢取热烈掌声的“大项目”,却遭到一片倒彩的打击?而一贯处于被遵从地位的政府,现在在舆论危机面前所体现出来的姿态越强硬,未来所面临的结果就会越尴尬。

  由各地政府担任主角引发的这场“伪文化高烧”,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火急火燎,而是有着一个多点开花、四处蔓延的过程。它有着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争故里,争完老子争孙子,争完大禹争诸葛亮,发展到连西门庆和潘金莲也不放过的时候,已经成为闹剧了;第二个层面是搞公祭,自恢复公祭孔子以来,祭伏羲、祭曾子、祭三苏……各地凡是能挖出来祭奠一番的先人都祭了一个遍,直到公祭轩辕黄帝发生鲜花遭数千人哄抢事件之后,愈演愈烈的公祭活动到了有必要喊停的时候;第三个层面便是所谓的“文化大项目”了,与前两者相比,建项目在地方政府看来,这是唯一能扛得起来服务于民、发展经济的大旗,而且与政府“办实事”的角色定位颇为符合,济宁市市长的底气恐怕就是由此而来。

  事实上,建“标志城”也好,建其他文化建筑也好,激愤的多还是属于媒体圈内的知识分子以及精英阶层,他们的炮火,除了猛攻那些尚处在立项或设想阶段的“虚拟城池”外,还用知识分子的文化和责任担当,来要求以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为代表的“拥建派”,别为政府一时的头脑发热,让老百姓的血汗钱打了水漂。“反建派”在这场舆论监督战中占有了压倒性的优势,但却不是胜利者,在刚硬的行政命令面前,所有的批评箭簇显得软弱无力。老百姓对于这场争论,态度是漠然的,建或者不建,和他们并没有多大干系,他们不仅没有决策的权利,甚至连表态的机会也不存在。话说过来,如果当地政府真的去征求老百姓意见的话,也许人们并不会反对平地多出这么一堆庭院高楼和人物塑像——如果在拆迁、促进就业、发展经济方面,更能让老百姓有看得见的利益的话,说不定政绩工程还真的能顺利完成,让当地官员的官帽再升一级。但问题是“标志城”的投资太大了,而且300亿全部来自于纳税人,这意味着一旦这项投资占用过多资金,或者投资失败留下一座废墟,那么其他和当地百姓利益切身相关的公共建设将会受到影响甚至停滞。而与此同时,济宁市并拿不出一个有说服力的收回投资的计划,赢利的想法更接近于痴人说梦。所以,舆论的监督有利于清醒当地政府的头脑。同样是耗资巨大的工程,浙江农民企业家徐文荣投资200亿元重建圆明园,反对的声音与“标志城”相比弱了不少,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标志城”的政府行为色彩浓厚,而“圆明新园”则披上了民营企业经济行为的外衣——虽然它的建设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参与是分不开的,但很显然,徐文荣还是承担了主要的风险。

  通过这些事件所散发的文化浮夸风,却更值得担忧。作家冯骥才在肯定“一个国家的文化必须有它的顶峰”的同时,也对“争着把钱贴到‘塔尖’上”进行了批评。而目前在各地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复古和仿制建筑的建设行为,就是争相地往“塔尖”上堆钱,一同被堆起来的,还有相互攀比、追求奢华的虚荣心,而这,却是传统文化不能承受之重,也和传统文化一直倡导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精神背道而驰。传统文化是否得到弘扬,不在于建设了多少“大项目”,而应多考量与之相关的民族精神气质,融入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底蕴。国家将清明节列为法定假日,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做青团等消失已久的文化活动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回归传统,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百姓没有感受和参与的机会,政府花再多的钱也白搭。民间和政府虽然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达成了共识,但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政府往往还是为自己的越俎代庖而陷于尴尬境地。

  材料5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反思。2007年底,媒体又传出韩国学者提出汉字“申遗”的消息,如何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再一次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焦点话题。

  2007年年底,《新快报》刊登出韩国学者提出的汉字“申遗”的消息称,韩国《朝鲜日报》曾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说,经过他十年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他将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

  随后《北京青年报》称,韩国联合通讯社已发表文章澄清汉字“申遗”并无根据,纯属“误传”。韩联社表示,据调查,首尔大学的韩国历史系和东方历史系里并没有朴正秀其人,韩国政府也没有把汉字作为韩国文化单独申遗的打算。紧接着《环球时报》公布了有关调查,称中国有些媒体的报道确有出入,但少数韩国人确有主张“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朴文基2001年6月出版了一本名为《汉字是我们的文字》的书;韩国还有一个大钟语言研究所声称:“创造汉字的民族并不是汉族,而是我们的民族(东夷族)。”),但他们的主张在韩国并非主流。调查称,类似的奇谈怪论,在韩国一些学者和网络作品中还屡见不鲜,涉及中韩两个民族的文明发源、历史和神话人物、传统医药等等。两国专家认为,中韩近来不时擦出“文化火花”,双方今后都应多些宽容和克制,少传播民族主义情绪。在“汉字申遗”风波被澄清的同时,人们注意到,汉字在韩国确实很受重视: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都用繁体汉字题名,不少著名企业在招聘时,也要考虑应聘者的汉字能力。不仅如此,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态度和行为也引发了中国人的思考。

  材料6在审视韩国对中华文化关注和重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反观韩国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些东西。在韩国经济崛起的同时,文化同样发展起来,这与韩国民众和政府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是分不开的。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被郑重其事地大兴土木建馆保护。紧贴汉城德寿宫墙原来是一条繁忙的马路,另一侧是政府机关和写字楼群。为了保护这小小的宫殿,首尔人拆了大楼,改了马路,把原地变成了一片绿地。

  相对于文物遗迹的保护,韩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也很出色。到韩国去旅游,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许不是文物古迹,而是形形色色的民俗文化展览。在首尔,你会看到众多的民俗博物馆。国立民俗博物馆全面展示了韩国的衣、食、住、行,农业、手工业、娱乐、婚丧、祭祀等各种民俗场景和实物。此外,还有地球村民俗博物馆、丝绸刺绣博物馆、韩国钱币博物馆、农业博物馆、泡菜博物馆、瓮器民俗博物馆等等,凡是韩国人独有的东西,几乎都有博物馆。在这些博物馆中,不仅有实物陈列,更吸引人的是那些现场演示。比如,在景福宫,每天上午和下午,你会看到开关宫门的仪式,一切都按照古代仪范进行,从服装到器具,都相当考究。韩国一年四季都举行着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间代代相传的村俗,类似中国乡间的扭秧歌、赛龙舟之类。热火朝天,规模很大,而且完全是自发组织的。另一种是全民族的盛大节日中的一些传统习俗,过春节时穿上韩服、祭祀活动、给长辈拜年、吃传统的年糕汤、掷四、放风筝、转陀螺、跳跳板等……在端午节时都身穿韩服祭拜祖先,把扇子作为礼物赠给友人以祈愿夏天不会中暑,妇女们用菖蒲液洗头,玩儿荡秋千,男人举行摔跤比赛。另外,韩国民族传统教育也备受重视。一位中国游客对笔者说,他在韩国庆州一个地处僻远的私人陶窑博物馆看到,许多年轻的韩国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远道而来,耐心认真地给孩子讲解馆里的韩国文物。那种谆谆之情,令人充分感受到韩国普通民众对于民族历史的自觉和关切,以及对于下一代进行文化启蒙的主动意识……

  材料7日本的博物馆多如牛毛,有国立的、私人的、民间社团的。最有意思之处不在数量之多,而在于内容繁杂,五花八门,为一部书、一幅画、一种民间小吃都能建博物馆。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博物馆,它们不但是日本民族文化的载体,更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日本博物馆大都馆藏丰富,但也有特立独行的,比如宇治市的源氏物语博物馆,就是为一本书而建的。《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巅峰之作,1000年来始终以各种形式伴随一代代日本人成长,被视为日本传统文化的珍宝。因书中大量篇幅均以宇治为舞台,于是,博物馆便建在了宇治市的青山绿水之间。博物馆并不大,古朴大方的日本庭院中,展示的虽是古典内容,却巧借现代形式。特别是环绕展厅的32面巨大电视屏幕,变换着四季风情,和《源氏物语》中那些借景抒情的诗文片断很相称。小电影院上映的是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凄婉爱情悲剧。也许为使传统文化更容易为年轻人接受,电影居然是动画片。

  介绍主要人物的屏风古色古香,上面的人物却全是可爱的卡通形象。人物简介没一句生涩文字,使用了“任性的小姑娘”、“坏脾气的老爷爷”等字眼,即使小孩子也能看懂。此外,馆内还有多媒体资料库、《源氏物语》占卜室等符合大众品位的展厅。少女们到占卜室里,半开玩笑地为爱情算上一卦,而小孩子则更爱看以画为主的作品介绍。让更多人从更多角度爱上这本书,使其深入人心,永远流传下去,大概就是这个博物馆开设的目的吧。

  在京都闹市区,还有家著名的美术品博物馆——何必馆。何必馆出名是因为一幅画。据说,馆长尾川芳友在20多岁时第一次看见画家村上华岳的《太子树下禅那图》,为之折服,对世界、甚至对生死都有了新感悟。20年后,尾川终于购得此画,并修建了美术馆将其珍藏。后来,何必馆又收藏了很多作品,但那幅珍贵的《太子树下禅那图》的地位依旧不可动摇,独占了最高层的一间展室。为一幅画建博物馆,无疑体现出收藏家的执著,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挚爱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是尽管门票相对昂贵,日本许多私人博物馆仍颇受欢迎的原因。

  人们常感叹日本这个国家太善于保留传统。殊不知,在现代社会中,若不拿出珍爱收藏品一样的热情,传统的东西实在太容易消逝了。大阪附近有个“金平糖迷你博物馆”。金平糖是15世纪葡萄牙人带到日本的甜食。在白糖稀少的年代是小孩子的最爱,不过近些年来已很少见了。为了不让它从生活中消失,金平糖博物馆利用讲座和体验活动的方式唤起青少年对金平糖的喜爱。该馆馆长认为,舶来的金平糖经过几百年,早已成为日本传统的一部分,若就此消失令人悲哀。类似的“老玩具博物馆”、“旧零食博物馆”“酒类博物馆”在日本还很多。看似无聊,但在高科技现代社会感受一下单纯和质朴,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在大阪近郊,还有个传统民居博物馆,那里聚集了日本各地的传统建筑。光有外形还不够,博物馆还配合各地节日举办活动。在元旦期间,就举办了“年糕汤总汇”。不同民居里准备了口味各异的年糕汤,去晚了,居然还买不上。很多家长希望让孩子从视觉、听觉和味觉上全方位感受民俗,还有些老人借此机会又感受了一下家乡风味。

  民居博物馆还算中规中矩,而有些博物馆就有点“小题大做”了。京都因历史悠久,博物馆遍地开花,编绳、扇、甚至酱油、包袱皮之类的博物馆数不胜数,细分到了极致。五花八门的博物馆留住了日本民间艺术和习俗,也透露出了日本人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保护。

  三、申论要求

  1.仔细阅读给定材料,用200字左右的篇幅归纳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2.根据给定材料,请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或建议。(30分)  
  3.以“保护传统文化”为题,用800字左右的篇幅写一篇议论文。(50分)

更多信息请访问:考试吧公 务 员栏目

希望与其公 务 员考生进行交流?点击进入公 务 员论坛>>>

上一页  [1] [2] [3] 

文章录入:南方嘉木    责任编辑:南方嘉木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版权声明
       如果本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诚聘英才  站内导航  客服中心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4-2007 考试吧 (Exam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关村园区(北京市海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