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6:
领改革风气之先的广东,正在进行一场被认为是中国最“伤筋动骨”的行政审批体制改革。
2012年7月中旬,第一批179个审批项目被取消。更令外界意外的是,五十多个政府部门的家底几乎被翻了个底朝天,1120个审批事项被清理出来,“翻箱倒柜,不留任何死角”。
据悉,广东省人大已经通过了修订有关法规的决定,涉及地方性法规的第二批审批事项调整目录正在按程序报批,将于近期公布实施。
地方无权取消中央规定的审批,被认为是审批改革难以推进的最大障碍,广东这次是如何做到的?过去十年,广东的审批改革搞了不下四轮,始终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的怪圈,此番痛下杀手“割自己的肉”,能做到釜底抽薪吗?
位于广州市东风中路309号的广东大厦,是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编办”)临时办公所在地。过去9个月来,这栋大楼的灯经常到夜里两三点还亮着。
“很多同志的近视都加深了。”省编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处处长刘光大对记者说。由省编办这个相对超脱的部门牵头审批改革,尚属首次。“过去都由发改委牵头,但发改委本身的审批事项是所有部门里最多的,让他革自己的命,谈何容易?”
广东省编办接到牵头的命令,是在2011年11月“汕头会议”后不久。这是一次广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总结部署大会。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一席话,被认为是吹响了本轮行政审批改革的号角:“如果不在提升体制机制‘软实力’上狠下工夫,发展‘硬实力’的提升将难以持久,未来发展的路就走不好、更走不远。”
“汕头会议”一个月后,广东省转变政府职能决策咨询委员会成立,广东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联席会议同时退出历史。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亲自担任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先联席会议里几十个部门首长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相对超脱的“专家型”官员如省政府省委政研室的副主任等。
改革力度也前所未有。刘光大回忆,省编办是倾全办之力,总共有五六十人参与这次改革。过去的审批改革大多依赖部门自报,一个部门真正有多少审批事项,谁也理不清。这回,省编办不打算再做“好好先生”。
自报过程的严苛,还体现在表格制作上。必须填报是否含子项、收不收费、办理时限等内容。“尤其是设定依据,必须列明是法律法规,是部委的红头文件,还是编办的‘三定’规定,都要写得一清二楚。”刘光大说,这样才能看出,这个事项是不是依法设定,是否有充分依据。不仅如此,纵向来看,表格中分为行政审批事项、非行政审批事项,以及不在审批范畴的行政执法事项、日常管理事项。这是为了防止有些部门偷梁换柱。
果然,第一轮自报上来,有些明明一看是审批项目,却列到日常管理里边;瞒报、漏报更是不少。有的部门报了个母项,但里边却藏着若干子项。一位知情人透露,广东某市一个部门只上报了一个审批事项,最后发现这个母项目下有44个子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