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里的法律法规好说,中央法律法规怎么办?
听说连中央的审批也可能被革掉,一些部门开始进京“上访”。咨询委员会成员黄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很多部门把中央部委拉出来,然后部委跟省里讲,这个项目不能撤销。
2004年,时任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玉斌在媒体访问中说,“就全国而言,审批项目总数的60%,是由国务院部门规章以上层级设定的,地方设定的不过40%。而地方对中央的审批项目又无权变动。”
中央部门一个重要的扩权渠道就是部门立法。“很多本该由全国人大起草的法律,都是由有关部委起草的,部委通过立法过程固化部门利益。”黄挺说。
对于广东主政者来说,要想破解阻力,首先必须获得国务院及各大部委的认可。
2012年两会期间,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跟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谈起政府放权改革的阻力时说,“如果法律有障碍,我们一起去上访。”
两会期间,广东省委领导曾特地拜会国家工商总局。之后不久,国家工商总局就出台了一个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工商总局支持地方经济改革创新力度最大的文件。其中重要内容,是支持广东在特定区域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
2012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朱小丹,给国务院写信,请求给予广东先行先试的权力。同时,一份涉及中央法律法规的广东审批事项目录,也提交给了中央有关部门。
咨询委员会专家、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在年初看到了这份要上报给中央的材料,广东省委领导给国务院写信后不久,就收到了肯定答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李克强、国务院秘书长马凯等都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部委支持并大力配合广东的改革。
中央力挺,给广东吃了颗定心丸。7月17日,广东省召开行政审批改革动员大会,发布第一批调整的审批事项目录,其中取消179项审批项目,转移55项,下放115项,委托管理5项,要求年底前全部实施。
材料8:
最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提速,始于2009年。当时广东仍未从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中缓过神来,要想转型升级,解决转型期的深层次矛盾,路子只有一条:在党和政府自己身上“动刀”。
第一个突破口是大部制。深圳和佛山顺德率先获得试水资格。顺德搞“党政合署”,41个党政机构精简为16个,被当时舆论惊呼“石破天惊”。
但弊病也逐渐暴露出来。很多人发现,部门合并后,职能依然没有多少转变。“‘三打两建’可以惩治腐败,但政府职能如果不转变,打掉一批会很快成长一批。”丁力说。
“瘦身”只是物理变化,“减负”这个化学变化被提上议事日程。“一定要使政府行政权力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得到纠正。最关键的就是行政审批体制改革。”陈鸿宇说。